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海大航海学院】情暖冬至 爱在校园
2021-12-22

      为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继承传统习俗,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12月21日,海大航海学院举办“情暖冬至 爱在校园”冬至包饺子活动。

活动现场,同学们擀皮、包饺子都亲自参与,放肉馅、捏饺皮、摆造型,虽然包饺子的手法不一,风格不同,包出来的饺子形态各异,但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共度节日的欢乐心情。餐厅内讨论声、欢笑声交错进行,温暖与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里,也包进了每一个玲珑可爱的饺子。

一阵忙碌过后,新鲜滚烫的饺子就被端上饭桌,大家开心地品尝起来,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和集体的温暖。本次包饺子活动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让同学们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冬至传承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冬至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饺子的故事

相传,医圣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数九消寒

从冬至日起“数九”在汉族民间影响十分深远。“数九”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民间广流传的“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