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智慧学院“十四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5-28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环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彰显发展特色,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生产性实训教学,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构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概况介绍

智慧学院成立于2000年,前身为信息工程系,是威海职业学院成立最早的之一,师资力量雄厚,工作作风严谨,连续多年获得学院先进集体、优秀基层党总支、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现有在编教师69人,专职外聘教师11名,兼职外聘教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院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学院教师多次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双岗建功标兵、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威海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威海市三八红旗手、威海市优秀基层团干部等荣誉称号。现有在校生2044

智慧学院坚持科学设置专业及课程,现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5个专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拥有软件技术专业的3+2专本贯通定向培养班及威海职业学院中兴通信ICT二级学院校企合作专班等特色专班。在多年的办学道路上,我院坚持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全要素,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促进就业创业、主动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

2019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智慧学院与现代教育中心合并整合的情况下,按照学院重点工作任务和智慧学院创新工作、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创造性开展工作,在人才培养、以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生产性实训、1+x证书试点、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网络安全、信息技术支持服务等常规工作和智慧校园建设等创新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成绩与不足

(一)学生工作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整体素质,通过修订考核办法、深化学生会改革等措施,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切实打造服务型学工。

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管理和服务理念,坚持日常管理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推进文明修身工程建设,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夯实学风建设基础。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丰富活动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明显。强化实践意识,持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提升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规范学生资助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国防教育等,深化服务意识,完善学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先后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大中专学生“三下秀”时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优秀团队案例、全国“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视频奖等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我院学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工作管理机制与全员育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学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三是学生工作的品牌创建意识还不强,四是学生工作信息技术化程度还不高

(二)校企合作与社会培训工作

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智慧学院着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社会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下成绩:

1.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与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双重管理”,形成了电子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建成了集项目开发、师生顶岗实习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与中兴、清华IT等龙头企业共建ICT学院以及进行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育、共管、共赢为行业企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3.智慧学院及全院之力,依靠平台搞培训,十三五期间建设了国家级信息安全水平考试认证中心、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等多个培训平台,社会培训到账资金428万元,培训78985人日。

同时,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产教融合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校企双方缺乏长期、长远、长效的合作机制,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关联度不高,产学研合作不紧密,进而导致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层次的成果的出现。

2.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合作扔停留在专班订单培养及校外实习实训的层次,与国内外龙头企业、行业翘楚等优质资源对接不紧密,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在智慧学院缺失的局面亟需改进。

3.在社会培训工作开展中,内外阻力均有体现。内部:部分教师反映教学压力大,参与培训工作意愿不强烈,缺乏品牌社会培训项目。外部:培训机构机制灵活,培训市场更新快。

(三)教科研工作与国际交流

“十三五”建设期间,智慧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累计3500人以上。到2020年,智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250人。“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院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通过说专业活动,与企业就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碰撞,各专业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整改,制定了全新的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完成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新专业的论证、上报工作。

2020年新建及完善在线课程8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经申报成功的3门,正在申报的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已经认定的7门,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至少达到50%。组织申报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等“1+x”证书5个;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Web前端开发“1+x”证书初级考试,通过率67.4%。

但是还存在校企合作融合度不够,生产性实训项目不足等问题,师资力量也需进一步整合,实训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有待新的突破。

(四)现代教育中心

1.主要成绩

1)信息化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

1网络设施性能进一步提升。实施主干网络改造,对学校现有核心网络与网络间链路进行升级,教学楼宇建成楼层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新增数据中心虚拟化存储设备,有效提高了资源存储和应用能力,建成以计算存储为主的双创大楼数据中心和以网络运行管理为主的图书信息楼网络中心,形成“双中心”并行运行模式。

2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新增网络中心环境监测系统、上网审计系统、VPN系统、网站防篡改系统,为网络系统可靠运行和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无线校园网支持泛在学习。与移动公司合作,建成覆盖主要教学、办公场所和学生宿舍的WLAN无线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

4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层次得以提升。“十三五”期间新建多媒体教室101个、改造87个,现有多媒体教室总数达275个;在实训场所建有50套智能交互平板和智慧黑板,全面提升了多媒体教学的层次;完成23个微机室网络升级改造及1092台微机的更新建设;完成电子校园卡系统建设,实现手机快捷扫码支付。

2)信息化软件环境更加优良

1教学“一中心”优势渐显。学院整合现有网络课程系统和资源,打造涵盖教学实施全过程的在线教学平台,先后与超星集团、蓝墨云班等多家公司开展信息化合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和课程建设的过程数据为课程诊改提供了依据;教师应用平台空间开展学习指导、师生互动、学情跟踪,学生应用平台空间进行预习、学习、作业、自测、交流,实现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建有在线课程906门,依托线上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学习,信息化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态势。

2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加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项目,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1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重点加强特色教育资源建设,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有所突破,建立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训室6个,引进和开发虚拟仿真资源34套。

3信息化应用系统进一步扩展。以《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指导,建设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集中互通、系统集成互联的应用环境。2016年完成一期建设项目,包括:软件基础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移动应用系统等。2017年完成二期建设项目,包括后勤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校情分析决策系统、智能考勤系统等。后续根据应用驱动建设,向智慧校园发展,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决策支持科学化。

3)信息化应用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培训已常态化,每年举办包括教育技术新理念、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制作、网络技术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虚拟仿真资源建设与应用等多类别的校本培训活动;二是邀请校外专家和骨干教师到校做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讲座和指导;三是安排教师参加校外的信息化培训活动。四是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比赛和观摩活动等形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培训、观摩、比赛等多种方法和面授、自学、网络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走出去”参加培训等活动及“请进来”专家培训和指导,开阔教师们的信息化视野;倡导系部自主组织系本培训,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学习与培训活动,形成教师信息化素养全面提升的良好氛围。

4)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成效明显

1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重点打造建筑工程技术、智慧旅游、医药与化工技术等专业群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高危险、高成本、高污染”、“难看到、难动作、难进去、难再现”等问题。按照“购买引进、合作研发、自主研发”的思路,建设了丰富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在各类信息化比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连年参加多媒体课件大赛、仿真教学软件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等省级、国家级赛事,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9项。

3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不断增多。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在仿真教学、网络教学、空间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等领域探索与实践,获得多项校级、省级科研课题立项。

5)信息化创新引领,成效显著

学院于2017年8月获得“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称号,同年12月申报成为“第三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单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通过科学规划、努力建设,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随着学院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院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优质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大部分专业缺乏功能较全面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不能满足技能教学需求;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成效不够显著,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深不广,智慧校园建设刚刚起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强和精,信息化教学对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保障和支持队伍不够健全。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四、发展目标

(一)学生工作

围绕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到“十四五”末,我院学生工作基本实现:育人有载体,管理有规范,服务有标准,工作有特色,活动有品牌,成效有影响!

1.以理想信念固本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注重核心价值引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达到知行合一。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大力推进“六位一体”思政育人改革,一体化构建课堂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2.以全面发展服务成长,打造学生全面发展平台

落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搭建价值引领平台、实践发展平台、服务保障平台、精品活动平台、队伍建设平台,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搭建价值引领平台。利用威海红色基地教育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立志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持续推进青马工程和领雁计划,引导青年学生立志弘扬模范事迹、传承工匠精神;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服务凝聚青年;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用好《学生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精准提升学生工作的服务能力。

2)搭建实践发展平台。通过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课、校园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保证每名学生不少于60小时/学期的劳动时长,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崇尚创新、支持创业”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3)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实施帮扶“阳光计划”,按照“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服务体系要求,深入细致的做好各项资助服务工作;实施心理“幸福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实施体育“健康计划”,推动所有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大力扶持健康体育类社团。

4)搭建精品活动平台。按照“精选活动、培育精品”的思路,推进学生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职教周职业技能展演、周末文化广场等校园文化活动,扶持学生社团繁荣发展;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持续开展“亲威海”、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品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5)搭建队伍建设平台。进一步深化学生会改革,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持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学生干部学习日”制度,努力打造公仆式的学生干部队伍;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结合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特长,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辅导与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专业化水平。

(二)校企合作与社会培训工作

1.“十四五”期间智慧学院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加速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储备的契合度;加强与龙头企业华为、中兴、东软及本地企业威海东兴、精讯畅通等公司之间的合作,建成省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持续推进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升级改造校内外教学工厂,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

2.“十四五”期间智慧学院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依托国家级信息安全水平考试认证中心等平台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培训类、考试类及技术服务类等项目,平均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1000人次以上,培训到账金额100万元。

(三)教科研与招生工作

2025年,智慧学院要达到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起到引领示范专业的总体目标。

1.优化招生结构,提高招生质量,办学规模保持稳定

——“十四五”期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累计3000人以上,智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2300人左右。

2.聚焦产业调整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扎实推进课程建设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调整专业,“十四五”期间,新增专业不少于2个,停招专业1个,专业稳定在6个左右。新增高职本科专业1个。

与华为集团合作,成立华为ICT产业学院(鲲鹏学院),全面探索“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到2025年,按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再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精品(优质)课程1门以上,具有省级水平的精品(优质)课程4门以上,校级精品(优质、网络)课程10门以上,校级优秀课程思政3门以上。建设省级以上优秀教材5部以上。建设微课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10门。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至少达到50%。

专栏1: 学院“十四五”期间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计划表

专业总数

6个左右

达国家级精品(优质)课程标准

1门以上

新增专业方向

2个左右

达省级精品(优质)课程标准

4门以上

国家重点专业

2个以上

校级精品(优质网络)课程标准

10门以上

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3以上

校级优秀课程思政

3个以上

校级重点(特色)专业

2个

建设省级以上优秀教材

5部以上

实施翻转课题教学

10门以上

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

50%

3.以“云大物移智”为引领,建设“四位一体”实践条件

 “十四五”期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引领,校企共建共享一批具备实训教学、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化实训教学基地(室、车间、工厂),建设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以上,校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以上。校企共建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以上。

专栏2: 学院“十四五”期间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表

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1以上

3+2专本分段培养专业

1个

校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2个以上

校企合作专班

3个

校企共建设技术研发中心

1个以上

校企共建二级产业学院

1个

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1个以上

武警士官试点专业

2个

校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型产学研基地)

2个以上

高职本科专业

1个

论证新增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

 

论证新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4.跨专业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双师建设水平

2025年,按照师生比1:18的要求,智慧学院教师总数达到110人,其中专任教师调整优化为60人左右,聘用兼职教师达到50人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达到专业实践课时总量的50%。专任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达到2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总数30%以上,中级职称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省级以上教学团队达到2个以上。

5.基于问题导向开展教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平均每年服务经费收入达到20万元。每年争取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经费达到20万元。争取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达到1项以上,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达到2项以上,申请国家专利4项以上,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不少于20人次。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500人次以上,培训收入达到30万元。对外承接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技术等科普服务,每年不低于300人次.

6.招生就业

 “十四五”期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累计3000人以上,智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2300人左右。

7.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国际影响

探索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到2025年申报国际合作专业1个,年招生人数不少于30人。引进开发国际优质资源不少于3项,专业群师生考取国际证照3项。选派老师到境外进修半年人数不少于3人,到境外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学习交流的学生不少于6人,引进境外师生到我院学习交流人数不少于10人,引进国际通用职教标准或认证标准2项。

(四)现代教育中心

按照“智慧威职”理念,实现校园智慧联结、数据互通、数据融合,全校使用一朵云的目标建设智慧校园。搭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质教学资源日趋丰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人人、时时、事事、处处的智慧校园,促进应用上台阶,治理上水平;信息化支撑队伍实力明显增强,信息化体制机制健全,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五、重点举措

“十四五”期间,智慧学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合作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活力,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1.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中韩自贸区建设,围绕国家、省、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聚焦以“云大物移智”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调整专业及其服务方向,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建设,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展开、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十四五”期间论证新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停招。

2.实施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

在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中,着重探索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和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论证与华为集团合作筹建鲲鹏学院,凸显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校企合作专班办学规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培训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和质量评价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扶持和奖励力度。

3.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具有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扎实推进以“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1+1证书试点,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的模块化程体系,创新课程融通、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校内基础设施改造等真实项目,将技能训练融入项目实施,让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真实场景+实用技术”锻炼实践技能,扎实推进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施微课程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微课程在线教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加快课程开发,以微课程为骨干,建成一批优质课程群。到2025年,新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省级水平的、校级精品(优质、网络)课程一批,校级优秀课程思政3门以上。建设省级以上优秀教材5部以上。建设微课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10门。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至少达到50%。

(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十四五”期间,以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运维为平台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引领,通过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一批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真实产品生产、真实项目开发的具备实训教学、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化实训教学基地(室、车间、工厂),建设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以上,校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以上。校企共建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以上。

2.校外实训基地。以威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群为依托,建设一批具有真实实训教学、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借助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定制培养和特色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就业、创业联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群企业成为朋友,共赢互利,抱团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坚持师德师风首位原则,调整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实用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优化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的动态机制,实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内心深处,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员全面参与学院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二是跨专业组建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和技术开发团队,依托技术应用研究平台,参与项目研发,提升实战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是通过带学生团队,提升项目开发掌控和指导能力,四是通过课程建设、活页教材编写等提升资源转换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每年接受国家、省安排的培训和学院自主培训的教师占教师总数30%以上,专业教师每年参加半年到1年的企业顶岗锻炼或者校内顶岗要有5人以上。

3.加强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教。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

4.实施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2025年,教师总数达到110人,其中专任教师调整优化为60人左右,聘用兼职教师达到50人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达到专业实践课时总量的50%。专任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达到2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总数30%以上,中级职称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省级以上教学团队达到2个以上。基本建成一支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教科研与技术服务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原则,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驱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地方服务能力为目标,集中力量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人才产出和技术研发应用平台。坚持“三用、三化”的科研精神,开展有用实用管用的应用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开展技能技术培训与鉴定。校企合作建立研发与培训机构。制定技术研发支持与激励办法,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利用创新工作室,探索建设大学生科技开发创新与创业中心,推动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与创业实践。

“十四五”期间,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平均每年服务经费收入达到20万元。每年争取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经费达到20万元。争取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达到1项以上,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达到2项以上,申请国家专利4项以上,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不少于20人次。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500人次以上,培训收入达到30万元。对外承接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技术等科普服务,每年不低于300人次.

(五)招生就业

 优化全日制招生结构。结合专业调整和专业规模,科学安排专业招生人数。结合各省生源情况,合理调整生源省份布局。

(六)探索双主体产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构建校企共育、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校企合作专班办学规模,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将学校教学育人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论证、设置和建设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培训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和质量评价等工作。同时,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实现实习就业的联动。

启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过程中建设中,着重探索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和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和长期、长远、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加速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论证与华为成立华为ICT学院等形式的产业学院,凸显智慧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七)打造社会培训体系,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

打造党性教育、研学培训、干部培训、社区教育等相关培训课程,培育至少5种以上社会培训体系,加大对社会培训课程开发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在按照学校规定范围内发放培训课时费的同时,将教师参与社会培训进行授课的课时以1:1的比例纳入教师课时统计,计入当年教学工作量,形成学院主导,各专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培训局面。

(八)扎实做好就业工作,保证人才高质量就业

做好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毕业生推荐工作。以稳定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见面会,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相关的就业招聘会。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每年引导1-2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使得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对口率、就业起薪均显著提高,

(九)完成“三项工程”建设,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工程,试点5G与WIFI6不同场景的融合应用,推进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4G/5G四网协同融合;逐年增加互联网出口带宽,实现各运营商出口链路负载均衡;启用IPV6协议,制定IPv6网络部署规划。建设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动态监控、分析预警、实时报警功能。

全力推进“云服务”工程,采用云模式构建智慧校园的服务,建设私有云平台,构建动态平衡、实时备份、云计算的私有云数据中心,构建形成教育云基础环境体系;逐年升级扩容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计算资源有冗余,提高容灾备份能力,保障教育云业务持续稳定运行。构建私有云和公有云协同支撑环境,实现业务联动和数据共享。

全力推进“万物互联”工程,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校园智慧化管理中的应用,建设物联互动、智能预警的安全校园,智能化的满足校园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功能服务;依托新媒体和AI技术提升运维水平,使人工智能、物联网全面融入校园生活。

(十)建设教学软硬件环境,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需求,创设基于“云端”开放型智慧学习平台,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加强教学数据管理,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探索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加快教学场所的智能化改造,新建智慧教室、云终端教室、微机室、录播教室,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能力,构建智慧学习支撑环境。建设4间以上智慧教室和实训室,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效果;更新改造200间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全覆盖;建立微机常态化更新机制,按照每年300台的要求列入年度预算;建设微机室、实训室门禁系统,实现对终端设备管理和学生课堂的数据采集。

(十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数字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共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面向校内、联盟学校、社会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实现校企优秀师资跨学校、跨地域的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在资源共享、远程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为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标杆校。

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打造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建筑工程专业虚拟工厂和虚拟体验馆、物联网专业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等虚拟教学环境,提升专业实训条件。

(十二)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服务育人

组织和支持教师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积极积累成果经验,达成引领示范效应。建立专业信息化培训团队,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开展多形式的信息化培训推广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应用,实现泛在、自主、智能学习。

(十三)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构建四位一体的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田园、花园、校园、家园”四位一体“云平台”的创新理念,推进智能化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构建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精细化、协同化的信息系统,继续打通跨部门业务办理壁垒,增加网上办事服务种类,推进一站式、一体化校园服务。按照“大平台+微应用”理念,建设支撑平台“一体化”、智慧教学“一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一键辅助”,构建桌面与移动客户端同步个性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各类管理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移动办理。

构建大数据平台,汇聚教育管理服务相关数据资源,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制定教育数据共享管理制度,规范数据更新交换共享机制和大数据的应用服务机制。加强数据治理,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利用、数据推送、数据服务的智慧化、促进业务的智慧化整合。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体系,输出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范例。

(十四)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建设智慧校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遵照网络安全标准完善制度、规范,使得智慧校园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序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及备案工作。完善和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建立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和风险预警机制,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建立涵盖网络、系统、应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全网安全态势感知与多层防御体系协同工作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责任感,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成立“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机构,智慧学院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专业主任为成员,统筹领导和组织规划的实施,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制定各专项规划及措施

1.招生与就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招生就业办);

2.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各专业);

3.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教学办);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各专业);

5.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招生就业办);

6.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招生就业办);

7.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学工办);

8.信息化十四五建设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现代教育中心);

9.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党总支);

10.后勤保障与基本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