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改革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21-11-01

建筑学院改革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引言

紧紧抓住建筑产业“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转型升级机遇,深刻领会《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等文件要求,紧密结合威海城市建设“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内涵,为建筑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成绩与问题

1.紧密对接产业,专业建设质量优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于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立项山东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017年立项山东省首批优质校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主持编写了山东省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市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体验式教育基地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内一流水平虚拟仿真中心1个,引领威海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发展。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攀升,成为地区乃至全国智慧建筑产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摇篮,为我国新型建造方式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水平一流,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建筑学院拥有69名专任教师、37名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86.9%。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产业教授1人、威海工匠2人、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引进台湾地区客座教授3人;建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赛项一、二等奖19项,出版著作5部。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和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计划,建有建筑装饰、建筑测绘2个卓越工匠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开展实战化教学,生产性实训产值330余万元。201810名学生入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学生刘庆照荣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近三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100%,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95.3%,培养了大批活跃在建筑行业各岗位上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已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实训条件国内一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建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3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省级优秀教材。完成1个国家资源库子项目建设。自主研发房屋构造识图、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测量、建筑装饰设计等4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依托优质教学资源,深入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行动导向教学覆盖率达95%。对接国际建筑工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编写岗位适用性强的特色校本教材,出版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岗位技能系列教材6部,广泛应用于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建有山东省施工安全与装配式建筑体验式教育基地,省级装配式建筑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4个,设立了稳定的实习岗位2000多个。建有3D打印模型制作、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提供项目策划、深化设计、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实践岗位,通过项目实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入股建设的山东威海万斯达广安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最大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是学生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建设的威海市双创中心是威海市第一个全装配式建筑,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山东省重点示范项目和学生实境化教学基地。

4.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与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万斯达集团合作,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国内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首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打造了人才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实训、技术研发推广、产品检测于一体的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协力引领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牵头成立“威海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促进了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拓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提升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5.产学研密切合作,精准服务发展。拥有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威海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威海BIM技术研发推广培训中心3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承担威海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5项。近三年,立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取得国家专利7项,获省级勘察设计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示范项目2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累计1239万元,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4300万元。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00590人日,培训到款额达1098万元。

6.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交流成效显著。

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师、学生交流机制,选派师生研学访学,实现人才培养互通互认。引进教学先进理念及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境外先进行业标准与国内课程标准的对接。与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商百强企业——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专业技术培训5010人日;选拔4名优秀学生到威海国际合作公司科特迪瓦“国际会展中心”、塞内加尔“联合国组织驻西非办公大楼”等海外工程项目顶岗实习1年。

同时,学院的建设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以重视并重点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综合实力以及在国内、省内同专业的影响力尚需提高;与企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联合办学,协同育人的途径及人才共育的培养模式不够灵活;教师团队综合实力尚需提高,需加强优秀团队的建设;名师、大师的培养尚需加强;缺少科技研发平台,开展科技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尚需提高。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开启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的辉煌。

1.发展机遇

建筑产业转型发展为建筑类专业建设创造契机。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建筑业正处于不断融合发展中,建筑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传统建筑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建筑行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建造方式的采用,将我国发展成为建造强国。新的产业格局形成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亟需大批掌握智慧建造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结构转型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发展创造绝佳契机。

国家职教改革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双高计划”的建设为职业教育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为专业群在新型建筑产业结构下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创新机制体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指明了方向,专业群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更高水平。

2.面临挑战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战略强力推进,建筑业全产业链开始革新与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对传统建造方式造成巨大冲击,必然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新的挑战。目前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新型产业结构需求,专业群作为人才供给侧,面临着如何将传统专业和新型专业进行调整和融合,面临着如何培养学生跨岗位、深层次、多元化复合型职业能力,面临着如何与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和国家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严峻考验。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的精神,把握教育部与山东省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重大机遇,聚焦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发展,建设“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二)发展思路

全面对接智慧建造产业高端发展,坚持产业主导和共享原则构建专业群,顺应“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趋势重新定义专业群内涵,以智慧建造产业重点环节上的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实施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发具有“泛在化、国际化、智能化、开放化”特色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打造以智慧建造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为主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助力中国智慧建造走向世界,建成国内同业一流,引领国际同行的智慧建造专业群和智慧装饰专业群。

(三)总体目标

    ——开展“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素能并举、书证融通、成果转换、四实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智慧建筑产业链,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辐射引领域内企业和学校,与中国建筑集团、中国铁道建设集团等深度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产学研创”四维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开展高水平应用技术服务和精准扶贫服务,打造国内领先产出高效的技术服务平台。

    ——举办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国际资源,开设“鲁班工坊”,输出职业教育标准,建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鲁班文化+质量文化+校园文化”专业特色文化,形成厚植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

    ——健全专业建设发展机制,运行专业卓越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持续改进、提高质量水平,保障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三、发展任务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双元”育人。依据智慧建造产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进一步完善创新政行企校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将思政文化、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以及新职业教育文化内涵要素、重点内容纳入到相应课程、教材中,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形成特色鲜明的“素能并举、书证融通、成果转换、四实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培养体系,争取申报本科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等,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满足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需求。

1.促复合,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与威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建筑企业提供优质施工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海外工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适应建筑业转型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联合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及国际视野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增设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完善海外顶岗实习标准。践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推行实境化、生产化、实践化教学。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适应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50名。

书证融通、育训结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率先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物联网(1+X)证书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组建模块化课程小组,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推进学历证书与建筑信息模型证书的有机衔接,证书获取率达到85%。坚持以技能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开展专业校级技能评价工作,将校级职业能力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参照国家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制定校级标准,按照学年考核学生对核心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标准中确定知识点及能力点的权重、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教考分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转换、学分互认,拓宽学生个性化成长渠道。实行主专业+辅专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鼓励和引导学生个个成才、人人出彩的机制。通过学分互认,将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获奖或考取的技能证书等成果,转换为相应学分,与兄弟院校联合开展跨校学分互通。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学习年限放宽为2-6年。建立学分预警制度,划定学生每个学期修习最低学分标准。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生产性实战项目、卓越工匠班、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参与上述项目的学生在转专业、评优中具有优先权。

引进资源、对外开放,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实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修订课程标准。学生前三学期在学院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学习,东南科技大学教授来校开设特色课程;第四学期选派学生到东南科技大学进行专业研修;第三学年,学生在校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学习,两校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装饰装修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成果导向的“四实”学业评价体系。

坚持成果导向,创新考核方式,构建评价项目多类、评价指标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学业评价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师生发展”成果导向改革工程,按照专业学习成果、课程群学习成果、课程学习成果进行梯进,开发专业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和学习成果标准。深入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用理论、实训操作、实战项目、教学实习”培养的“四实”学业评价体系。通过成果导向的“四实”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紧密对接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课程学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学习、企业培训等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具有“泛在化、国际化、智能化、开放化”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1.构建工学结合的“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所面向的“服务域—智慧建造”特定岗位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对接国际国内职业岗位标准,引入智慧建造先进技术,按照专业基础相近的原则,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开发“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较宽的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按专业大类招生奠定基础。一年级可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部分专业基础及通识课程,二、三年级可以根据个人特长确定专业方向,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拓展课程。

2.紧跟智慧建造行业发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

借鉴CDIOOBE等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以DACUM方法进行职业能力分析,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按照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智慧建造的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将课程思政要素、工匠精神以案例等形式融入课程和实训内容,形成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组成中国特色智慧建造行业主干专业标准。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REVIT MEP实战应用》《BIM计量计价》《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等4门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与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建筑集团合作,把企业的岗位标准提升转化为教学标准,开发与岗位对接的教学标准8个,满足学生课程学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学习、企业培训等需求。定期组织校企专家检查岗位课程标准,对需求、规格、岗位标准在原基础上做持续优化。

3.建设“1+8+1”专业教学资源库。

面向智慧建造产业,集聚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和企业典型案例,建设集“专业教学、自主学习、职业培训、技能考核”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开发1个德育教学资源子库,满足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基于思想政治、体育健康、职业职场、人文艺术、威职精神5类课程,构建德育课程模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与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成为有大爱大情怀的人。

建设8个专业教学资源子库,满足职业能力提升教学和自学要求。围绕社会需求分析、专业建设、课程与辅助资源开发、教学组织与实施、就业与创业、质量监控体系等六个环节,开发颗粒化的8个教学资源库,即岗位信息教学资源库、职业信息教学资源库、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智能评测题教学资源库、企业教学资源库、培训认证教学资源库和素材子库。建设文本素材、图片素材、音视频素材、动画素材、习题素材、试题素材、PPT、工具软件、企业案例等学习素材。为满足境外和留学生教学需求,将课程教学资源库部分内容建设成为优质双语资源库。建设1个国家级资源库子库项目。

开发1个职业培训资源包,满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要求。针对智慧建造行业特点,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培训资源包;建设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施工员、安全员等学生职业资格培训资源子包;建设装配式建筑现场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构件深化设计员、BIM建模员等企业员工培训资源包。

4.建设“四个一批”课程创新项目。

针对建筑业“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需求,建设“课、岗、证”融通课程,建设一批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一批优质企业课程,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一批“金课”。

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企共建共享《效果图制作》《BIM计量与计价》《REVIT MEP实战应用》《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开发一批校企共建共享的培训课程。校企“双元”开发一批满足学生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需求的培训课程。与中国建筑集团等企业建设《智慧建筑系统集成》《智能家居系统集成》《BIM5D施工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等4门优质企业课程。

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筑构造与识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BIM5D施工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等4门校级以上优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一批“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打造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建设《REVIT MEP实战应用》《BIM计量计价》《效果图制作》《装配式建筑施工》等14门特色“专业金课”和2门“社会实践金课”,即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和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

5.建设“VR+”教学资源。

用虚拟三维动态视景呈现复杂局部施工方案模拟、多维模型信息联合模拟以及交互式场景漫游。主要建设三类“VR+”教学资源,用于虚拟实训教学。

VR+智慧工地。建设施工场地布置、施工现场高空坠物、火灾伤害、消防逃生、机械伤害安全体验、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等虚拟仿真系统。形象完整展示项目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虚拟现实。

VR+智能工厂。建设装配式构件智能工厂生产过程模拟的虚拟仿真系统,构建逼真的装配式构件智能工厂三维模拟现实场景,能够让学生掌握完整装配式构件生产和安装过程。

VR+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场景模拟、构造节点模拟、设备监控模拟的虚拟仿真系统,将VR引入地下空间,解决教学过程中地下电力、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工程复杂性、耗时长、不可见的困难。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校企共建共享新形态系列教材;探索四元同步(基于生源渠道多元,开展课程体系多元、教学内容多元、教学模式多元、评价体系多元)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学。

1.紧贴建筑产业生产实际,校企双元打造新形态系列教材。

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面对智慧建造技术的大力推广,深化“教材”改革,校企合作探讨教材教法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制定教材开发标准和动态更新机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模块化课程开发16部智慧建造新型活页式系列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材内容,并在使用过程中优化改进。基于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开发8门企业课程,配套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用于学生实习和企业新员工培训。依托企业的智慧建造技术应用项目,编写4部典型案例教材,让业内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配套数字化资源开发。紧贴智慧建造产业生产实际,围绕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开发微课、录像、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建设,打造专业新形态特色教材,在智慧建造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同类院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成《BIM技术应用》《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等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6部以上。

2.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课堂革命。

树立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为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育人机制、评价机制等教学改革研究。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开展模块化、成果导向、项目化等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

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载体,开展面向企业真实生产实际的任务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利用校内建设项目,按照“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开展BIM计量计价、BIM5D施工管理等实境化教学。

开展实战化教学,实施卓越工匠培养。依托BIM工作室、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室,遴选优秀学生成立卓越工匠班,每个项目成立一个团队,遴选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依据生产过程和工作规范,专门制定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实施全程项目化、实战化培养。依托“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等真实工作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按“成果导向”检验学习效果。选取典型案例,师生共同编写案例教材,培养学生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改进完善这一模式,形成一个可推广的范式。在卓越工匠班内部建立“传帮带”机制,不定期开展卓越工匠技能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学。充分运用智慧职教、超星泛雅等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利用虚拟仿真中心、智慧工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智慧平台教学和沉浸式、交互式教学。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开展学情分析,实施“智慧”教学,探索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在专业课程中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营造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行业领先,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全国高职院校领先。“十四五”期间,立项2项以上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应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经过2-3年的积累和持续改进,在全国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生取得国际及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奖项至少7项。

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教学质量诊断和持续改进。

制定专业职业能力、课程质量、实习实训、培养目标的测评等标准。在学业考核方面,以过程控制和动态考评为思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用理论、实训操作、实战项目、教学实习”的“四实”学业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子模块和模块考核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测评。依据学校大数据平台在线监测数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技能比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等开展质量诊断和持续改进。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以“四有”教师为标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以全球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素质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为抓手,以“信息技术+模块化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专业师资的协同建设,建立专业群建设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有续滚动、动态调整的核心梯队,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1.师德引领,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团队建设整体规划,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选聘、岗位聘任、晋职晋级、年度和聘期考核的全过程。以鲁班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培训,树立教书育人标杆典型,引导团队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围绕建筑产业“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发展,聘请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职业名家、产业教授、大国工匠兼职任教。引进一批活跃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或实践指导工作。从万斯达集团、威建集团等紧密合作企业选聘产业教授,提升企业高技术人才的教学参与度。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岗和学校专业教师岗的互换工作,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5年一周期赴企业顶岗轮训,有计划地在中建集团、中国铁道建设集团等深度合作企业设立互换岗位,推行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双向交流,互相认证。“十四五”期间,引进聘请客座教授4人,大国工匠4人,产业教授4人,博士4人,产业教授开设1门实践性课程,每学年不少于36课时,每年为师生举办1-2次讲座。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专业群生师比达到18:1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基于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式的教学实施,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完善专业师资动态调配管理机制,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研讨、共同备课,科学设计课程模块,开展有序的模块化教学,提高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选派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德国研修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模块化课程建设,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模块化教学能力+现场管理能力”提升为核心,重点围绕“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专业技术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开展1+X证书培训、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教学研讨、教师竞赛,鼓励教师考取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引培结合,培育富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头人

专业群建设实行产业带头人、校内带头人双带头人机制。双带头人深度合作,掌握产业前沿动态,把握专业群发展方向,主持专业群规划与建设,分析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和标准,指导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

聘请专业群建设产业带头人。引进1名行业知名的领军人物担任专业群建设产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融入课程与教材开发,打通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带头人带领教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验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培育专业群建设校内带头人。通过境内外研修、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提升带头人的领导能力、技术研发能力、问题导向的专业群诊断与改进能力及国际化视野,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关系,带领团队完成专业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专业群带头人在国内外权威职业教育专业(学术)组织任职,成为智慧建造职教领域的名家。

3.校企合力,着力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

培育智慧建造职教名师。派遣骨干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不断夯实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骨干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制,以装配式建筑技术传承创新平台、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美丽乡村研究中心等为载体,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攻关、咨询服务等工作。将专业建设与职业能力提升紧密衔接,教师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教练型”教学名师,引领带动教学团队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培育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青年技能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创新平台负责人2名,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奖项2项。

着力培养卓越导师。培养选拔一批有领军潜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教练型”卓越导师,加强卓越导师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训,鼓励卓越导师带领卓越工匠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承接行业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技能竞赛,以及面向企业开展培训的能力,教师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面向国际,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

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教师与国际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前沿的常态化交流与互动。加深与国(境)外建筑业知名企业或院校等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建造技术、职教理念,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发;聘请国际专业顾问、产业教授,搭建参与国际项目研发、技术技能展示交流的桥梁;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智慧建造起步早、发展快的日本、德国等国家研修访学,开阔视野,增强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一带一路”国家、涉外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提升教师国际化服务水平。

(五)实践教学基地

立足建筑业“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发展需要,促进建筑产业链智慧建造技术水平提升,与中国建筑集团、中国铁道建设集团等深度合作,打造开放型、共享型、可示范、体系化的“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2.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筑施工安全和装配式施工体验式教育基地。引入中国建筑集团、山东万斯达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校企共建国家级建筑施工安全和装配式施工体验式教育基地。提升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成效,培养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人才,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转型提供质量安全技术支撑,“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建筑施工安全和装配式施工体验式教育基地、国家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建筑施工工种技能实训场、建筑施工安全体验场、装配式建筑体验馆等,新建装配式装修实训场、装配式部品工法实训场。建设完成后设备总数120台套,主要作为专业学生对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的部品、构造节点、施工工艺、新型脚手架模板和新型施工设备认知实训场地;同时作为预制装配工、水电暖安装工、特种机械设备操作工等新型建筑产业工人的操作实训场地以及安全教育实训场,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应用》等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十四五”期间,建成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培训考核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承担培训考核和技术服务等业务。

智慧建筑检测中心。对接绿色建筑、被动房、装配式建筑等智慧建造方式的节能检测、结构质量检测、原材料检测技术服务产业链需要,投资600万元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建智慧建筑检测中心,满足专业学生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装配式构件生产》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填补山东半岛地区节能检测及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检测空白。同时,中心面向社会提供建筑检测上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联合企业开发实训项目10个。为满足绿色建筑检测人才需求,开设绿色建筑检测方向课程,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建筑检测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流的“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中心”。

智能装配式建筑教学体验展示基地。全面对接智能建筑产业高端,为顺应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建筑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发展需求,学校投资7000万元建设集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一体化装饰装修,智能家居等展示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基地。满足专业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装配式装饰施工》、《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智慧建筑系统集成》、《建筑装饰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该基地对外面向社会承担酒店服务业务。

智慧建造“教学工场”。促进“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建筑融合发展,联合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共享,打造国内一流智慧建造实训基地。主要建设智慧设计中心、智慧工地、智慧建筑管理系统、智能教学工厂,建成后新增设备320台套,开发装配式构件生产、模具制作等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占专业实训课时比例由30%提升到60%。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建造“教学工场”,对国内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1)行业领先的智慧设计中心。主要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设计实训室、建筑VR沉浸式体验室、建筑构件深化设计实训室、3D打印/逆向技术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课堂、建筑装饰与表现实训室,占地面积约2000平米,联合企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8项。依托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设计实训室,开展全国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80%以上,面向建筑企业提供BIM技术研发与服务。

2)辐射引领的智慧工地。采用物联网、移动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地综合实名制管理系统、施工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物料现场验收管理系统、工地资料管理系统、扬尘监控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终端设备,实现人员定位、环境监测、用水监测、AI识别分析、大型设备监控动态监测;集成数据挖掘分析、综合预测,建立全面感知、智能生产、科学管理、互联协同的项目管理系统。引入中建科技智能建造机器人,实现轻钢龙骨隔墙装配、自动码砖等施工作业,联合企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6项,重点培养学生智慧建造项目管理能力,打造智慧工地标杆。

3)前沿智慧的建筑管理系统。主要建设智慧建筑设计与系统集成实训室、智慧酒店实景管理系统,作为专业学生对智能家居、智慧建筑、智慧酒店系统认知与实训场地;依托该实训室,进行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国家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操培训与技能鉴定。校企联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6项,开发实训指导书10套,满足《传感器及应用》、《物联网工程布线》、《物联网规划与集成》等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同时,面向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及有关高校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面向社会承接技术服务与培训任务。

4)面向未来的智能教学工厂。提升建筑企业PC构件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助推建筑工业化发展。与万斯达集团合作,建设国内最先进的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线。通过智能机器人、3D打印、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部品部件智能化流水线生产,打造智能教学工厂。学生在实境化教学基地,通过真实操作、真实生产,掌握先进的智慧建造应用技术,同时解决生产性实训高成本、高耗材等教学问题。联合企业开发实训性生产项目8项。依托智能教学工厂,校企联合共建一流“师资培训基地”,培养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师资团队。

2.实训实习基地管理机制建设。

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管理机制。发挥专业群品牌效应,聚集资源优势,与山东万斯达集团、威海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挥政校企行在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管理、社会培训和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优势,校企密切合作,建立起“师资互补、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融通”的基地管理机制。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借鉴欧盟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实行统一领导和学校、二级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与实训基地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标准、考核标准、评价标准等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全面实施6S管理质量监控,通过管理平台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对专业实习实训实施过程的检查、评估机制。

(六)技术技能平台

加强对专业技术技能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以“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原则,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组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产出高效的创新平台,成为新型建筑人才产出和技术研发的高地。

1.打造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联合中国建筑集团、万斯达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企业和院校,将山东省装配式建筑技术传承创新平台打造为国家一流平台,依托平台和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建成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重点进行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围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估、建筑节能检测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在构配件设计与生产、群塔作业施工、工程协调与安全管理、智能化建造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工法的应用与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参与住建部组织的国家标准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发挥智囊作用,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为装配式建筑项目立项、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过程管理、综合验收等全流程提供决策咨询,为成果转化、产品落地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运用工业化建造新观念、新成果,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智囊人才作用,降低政府和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

 “十四五”期间,立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以上,研发关键技术或创新产品10项以上,参与编制国家标准2项、国家级工法2项,注册国家专利6项以上,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50万元以上。

2.打造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信息化建造的研究与应用。

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国家一流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重点研究“物联网+”环境下的新型设计组织方式、设计流程和设计管理模式,开展设计方案和知识大数据积累和管理。构建智慧设计平台,重点研究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在BIMVR技术集成应用、BIM3D打印技术集成应用等BIM技术高端开展应用研究,促进智慧设计推广与发展。参与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国际建筑设计交流与合作。

BIM技术运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推行EPC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服务“走出去”企业,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智慧工地建设,支撑智慧工地发展,参与“智慧工地”示范项目、试点工程建设,加强开展“物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施工组织方式、施工流程和施工管理模式研究,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BIM模型大数据积累和管理,通过深入研究,将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项目BIM资源大数据系统、智能施工设备、智慧施工基等技术广泛推广使用。“十四五”期间,承担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100万元。

3.打造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专业优势,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启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组建乡村规划师团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强化规划设计、建筑节能技术、智慧建造技术等成果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将专业实力转化为支撑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动力。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村镇片区进行项目策划及施工指导,开展乡村标识系统、主题文创产品、农产品包装等系列设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十四五”期间,打造1个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齐鲁样板,入选美丽乡村省级示范项目2项,承担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50万元以上。

4.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卓越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建筑“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发展需求,采用高层次人才引进、骨干力量聚合、新型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十四五”期间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2500万元以上。营造宽容开放、易于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厚植鲁班文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管理办法,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搭建多层次科研队伍,释放创新人才活力。

(七)社会服务

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总要求,坚持“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定位,依托省级和国家级技术技能平台,面向行业高水平发展和乡村振兴开展服务。

1.全面开展高水平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服务。

依托“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开展关键技术应用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校内专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专家优势,依托“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联合中国建筑集团、山东万斯达集团,围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应用、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技术应用,加大横向课题立项建设力度,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参与省级相关标准制订。抓住校园内建设装配式建筑的机遇,依托省级示范项目、威海市第一个全装配式建筑——威海公共实训与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梳理装配式建筑项目立项、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过程管理、综合验收等全流程的工作规范,形成工作模板,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工作,参与省级相关标准制订。

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打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装配式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领装配式建筑技术向全国装配式建筑企业、高职院校延伸,“十四五”期间实现联合完成应用性技术研发课题10项,义务服务企业50次以上,培训从业人员2500人日以上。

依托“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服务。依托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面向建筑信息化(BIM)技术应用领域,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以校内专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研究BIMVR技术集成应用、BIM3D打印技术集成应用、BIM3D激光扫描技术集成应用、BIM与智能全站仪集成应用等BIM技术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短板。服务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智慧建造BIM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领智慧建造BIM技术向全国建筑企业、高职院校延伸,实现联合立项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研发课题10项。

依托唯智科技孵化器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应用型技术产品化。立足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发展规划,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引进建筑产业高端新技术新成果,围绕建筑工程智慧建造领域,针对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二次开发并产业化,助力建筑企业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引进国内外高端智库,整合各级科技信息资源,依托校内唯智科技园,对接政府产业园,吸引建筑企业研发机构入驻科技园,师生共同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研发,实现企业创新与学校育人的有机融合,形成典型的科技创新教学实践案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跨专业自主组建创业兴趣团队,在研发领域寻找创业机会,依托创新项目创业,创办具有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高新技术中小微企业。引进工商、知识产权、金融、财税等中介结构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助力创新团队创业。定期举办技术技能创新大赛,吸纳优秀项目团队入驻科技园,开展创业项目实践。“十四五”期间对接山东建筑类企业10家,联合完成创新创业项目10项。

2.面向智慧建造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开展培训。

面向全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装配式技术VR体验+实操训练培训。整合区域资源,依托我院获批的“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和装配式建筑施工体验式教育基地”,围绕施工安全教育、建筑特殊技术工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能力、装配式建筑技术等方面,形成系统完备的培训方案和教材教案体系,开展一系列社会培训项目及公益宣传教育,提升区域内乃至全省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教育成效,培养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人才,强化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技术支撑,助力我省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培训发展。“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相关培训2500人日,培训到账额50万元。

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深入研究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标准,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在培训评价组织支持下,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试点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制订培训办法,开发模块化培训教材,组建培训师资队伍,按照试点建设要求的教学场地、相关设施软硬件配置,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每年根据需要配备专项建设资金,满足培训考试的硬件更新和软件升级需要。“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相关培训2500人日,培训到账额50万元。

围绕智慧建造紧缺人才开展培训。围绕智慧建造产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精心打造培训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训教材与教学资源,加速形成智慧建造“人才培训高地”。落实住建部《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开展构件装配工、灌浆工、内装部品组装工等建筑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开发建筑业新型技术工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等职业化社会培训课程,承接终身教育培训。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承担职业资格认证和建筑行业再就业岗位培训,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地区、行业的建筑产业培训中心。“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相关培训5000人日,培训到账额100万元。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践行教育与技术扶贫。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涉农培训与服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海洋文化、民风民俗等独特资源优势,依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素质优良的美丽乡村培训师资库,开发美丽乡村培训课程,打造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编写美丽乡村建设样本画册和培训手册,广泛开展服务团队下乡、美丽乡村产品设计大赛、乡镇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开展农居建筑节能技术、农居保温防水技术、农居被动房建造技术等技术推广与培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知识、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相关培训2500人日。

践行教育扶贫,精准开展各类“扶志”、“扶智”培训。积极开展对口帮扶,与对口扶贫单位开展全方位扶贫工作,结合贫困区的现状,制定脱贫致富的战略、战术规划,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依托学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党性教育基地”、“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在扶智的过程进行扶志,避免返贫现象发生。“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相关培训1000人日。

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我院就学。在省外贫困县市开展专班办学,以重庆云阳、青海海北州为试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急需情况确定专班办学模块化课程和内容,进行精准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向脱贫攻坚地区开展定向招生,“十四五”期间累计50人左右。

(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原则,加强双向交流,引进与输出并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及服务能力,建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阵地。

1.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大力引进与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引进先进标准,推动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对接。对接国际性教育认证协议,与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境外教育机构及高校建立合作,引进建筑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推进专业对标国际范式的建设。实施“国际优质标准资源引进工程”,引进建筑专业国际标杆院校的专业标准1项、课程标准及配套资源10门,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2项。深化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改造,进行校本特色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标准的融合对接。

开发高质量国际化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加强与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和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标准对接,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等4门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同时开发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等。通过境外合作高校、海外职业培训等多途径,输出优质职教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引进国际先进建造技术,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以智慧建筑、绿色建筑为重点,瞄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韩国等技术研发机构对接,在智慧建造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引进“新型土壤固化剂”等建筑领域创新实用技术或产品,并与国内建筑企业联合推动技术成果的本土化改造及落地转化,加快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进程。

2.加强双向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

搭建学生对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建立完善与境外高校和“走出去”企业的国际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赴俄罗斯、韩国、非洲等地研学、参赛、实习,开阔国际视野,增加国际阅历,提升技能素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实习就业通道,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立足本土又能适应海外发展的复合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推进与台湾地区合作办学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合作举办高水平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形成强强联合的办学格局。双方共同制定专班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引进该校《Sketch Up室内设计》等优质课程及教学资源,定期邀请台方教师来校开展教育教学,选派学生到台湾地区交流研修,鼓励学生考取AutoCAD3DMAX国际证照。

畅通留学通道,培养来华留学生。以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工程建设人才为重点,开展留学生培养项目。通过鲁班工坊、海外职业教育机构等途径,开辟孟加拉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及非洲地区的留学生招生通道,重点拓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等新型建造技术方向的留学项目,开发优质双语教学课程,完善留学生服务保障机制,实现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层次全面提升。

3.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携手共建“鲁班工坊”,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产业转型发展对新型建造技术和本土化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国技术“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与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商百强企业——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公司,联合在非洲建立建筑工程方向的“鲁班工坊”。面向当地青年提供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采用EPIP教学模式输出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推广先进建造技术,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新动力。

建设海外职业教育机构,打造技能培训服务国际品牌。面向“走出去”企业海外大型工程建设需求,与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接缅甸教育部等国外机构,联合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海外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建筑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开发建筑工种“语言+技能”的职业技能培训包,输出国际化建筑工种培训标准,培养熟悉中国建造技术、施工工艺的当地员工,为企业本土化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开展产品、技术与工艺相关的项目研发工作,精准高效地推进建筑业在东南亚地区的产能合作。

开设海外订单班,定向培养“走出去”人才。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海外发展为核心,开设海外订单专班,定向培养国际工程方向的施工技术管理人才。校企共同构建“国际化、应用型、双语型”课程体系,将国际化施工流程、技术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建立稳定的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就业,提升学生海外工程实践能力。

(九)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以诚信意识、忠诚意识、敬业精神为核心内容,开展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和创新创业指导,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3门;以岗位创业为向导、以课程教育为中心,四个专业增设相应的“专业导论”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体专业教学过程。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每年举办一次院级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参加学院、山东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依托双创中心的平台和专业工作室,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建小微公司。充分利用专业平台优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服务和课题研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大力推广优秀创新创业作品,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落实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创业比赛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4.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在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教师培训学习活动中,加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切实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聘请行业优秀人才和校内职业指导师共同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十)特色文化建设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育人的各环节,打造“传统文化、职业文化、质量文化、校园文化”相融、文化元素多样、表现形式独特的专业育人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独特文化气质。

1.建立“533”开放式育人体系,强化工匠文化内涵建设。

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鲁班文化+质量文化+校园文化”专业特色文化,将“鲁班精神”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企业标准进教材、职业要素进课堂、卓越品质进项目,明确培育内容和传承标准,形成厚植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用工匠精神引领学风,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的重要内容,让敬业执着、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

2.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建立护航工匠精神的激励体系。

实施“卓越领航”示范工程,举办“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邀请齐鲁工匠、优秀校友进行专题讲座、技艺展示、历程分享,使师生近距离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培育选树“技术能手”等典型,深入挖掘榜样事迹,讲好典型故事,传播精神品格。建设工匠作品陈列馆、文化长廊,让师生在鲜活的事迹、生动的作品中树立崇德尚技信念,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践行传承的实际行动。

四、发展保障

(一)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

1.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不断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领导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生命线,引导广大教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2.建立跨界跨类融合发展机制。紧密依托半岛地区建筑产业,建立“政府推动、行业对接、校企融合、项目嵌入”的四方联动机制。明确和落实“政行企校”责权利,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行业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新型建造技术全面融入专业建设,实现专业跨类跨界发展。以人才需求促专业调整,以技术发展促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3.建立产教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吸引企业技术和市场资源,形成产教资源共建共享的内生驱动机制。在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坚持学校主导、共建共管、育训结合,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将学生、教师和企业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生产的资源结合,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运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教育部和诊改委的要求,全面深入扎实开展诊改,建立以自治为特征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引入权威第三方评价组织,每年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诊断评估,逐一比对相关指标,进行原因要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按照建设的实际需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行业企业支持、学校自筹资金按时到位。强化资金预决算管理,确保经费使用规范高效。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使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四)健全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

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就业质量等要素,动态调整专业方向,渐进拓展新专业,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专业发展更加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和社会需求,更加有效地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定期开展调研,保障专业持续稳健发展。

(五)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定期绩效评价机制,推动资源向水平高、特色鲜明的项目倾斜,实现在公平竞争中扶优、扶强、扶特,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动态调整。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项目,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建设项目,强化管理指导,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结语

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建筑学院全体教职工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植根区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把强化实训导向作为关键抓手,坚定不移地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出路,坚定不移地把立德强技树人作为不懈追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双高建设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为龙头引领,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

1.建筑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进度

2.建筑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资金预算

附件1

建筑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进度

建设任务

分年度建设任务

2021-2022年度

2023-2024年度

2025年度

人才培养模式

1-1探索现代学徒制、“1+X”证书、学分互认、境外合作办学多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联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完善海外顶岗实习标准;模块化课程融入1+X证书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实施学分互认;境外合作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引入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验收,完善海外顶岗实习标准;实施育训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学业考核档案及学分认定数据录入;与境外合作院校联合实施人才培养;申报本科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等,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后续跟踪;学生学业考核档案及学分认定数据分析,依据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改进;与境外合作院校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完成50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1-2严过程,构建成果导向的多元化“四实”测评学业评价体系

构建育训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规范中间控制环节,制定“四实”考核标准;开展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考核

实施育训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完善相关课程标准及技能培训标准

实施育训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培训标准、教材、学习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2-1引入国际化课程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拓展课程互选”专业课程体系

重点完善“基础共享课程模块、专业共享课程模块”组成“群平台课程”

重点完善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组成专业“核心课程”

重点完善体现各专业发展前沿“群拓展素质课程”模块

2-2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两对接建设课程标准

融入《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相关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所应履行的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参照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课程标准《RevitMep实战应用》1门,制定2门岗位标准

参照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装配式建筑施工》《BIM计量计价》2门,制定2门岗位标准

制定2门岗位标准;逐年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及标准

2-3推进“专业教学、自主学习、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考核”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国家级资源库子项目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资源子库1个。构建德育教学资源子1个,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子8个,即岗位信息教学资源库、职业信息教学资源库、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智能评测题教学资源库、企业教学资源库、培训认证教学资源库和素材子库

建设职业培训资源包1个,包含教师培训资源子包,预算员,施工员,安全员等5个学生职业资格培训资源子包,装配式建筑现场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构件深化设计员等企业员工培训资源子包

完善数字化1+8+1”教学资源建设,并进行推广应

2-4建设专业共享课程,实施“四个一批”教学资源创新项

建设《BIM计量计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建设《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优质企业课程1门,建设《智能家居系统集成》《BIM5D施工管理》校级以上优质精品在线开放课2门,建设《BIM量与计价》《效果图制作》等6门特色“专业金课”

建设《效果图制作》《REVIT MEP实战应用》《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建设《装配式建筑施工》校企共建共享培训课程1门,建设《装配式建筑施工》校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设《RevitMep实战应用》《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2门特色“专业金课”,建设《国情思政》“社会实践金课”1

建设《智慧建筑系统集成》优质企业课程1门,建设《建筑构造与识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设《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校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建设《装配式构件生产》、《装配式建筑施工》2特色“专业金课”,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金课”1

2-5建设虚拟仿真系统,VR+智慧工地、VR+智能工厂、VR+综合管廊

建设VR+智慧工厂虚拟仿真系统(装配式建筑岗位技能VR验、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系统)

建设VR+综合管廊虚拟仿真系统建设VR+综合管廊工程资源,建设内容为智慧城市空间管理,从管廊的应用场景,地下管廊的软硬结合的工程资源1

完善“VR+教学资源”建设,并进行推广应用

教材与教法改革

3-1解决产业和院校急需教材的问题,校企共建系列教材、工作手册式企业课程教材、智慧建造案例教材

面向智慧建造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材开发标准,校企共建共享4本新型活页式系列教材、2本企业培训教材、1本典型案例教材;及时更新教材,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等先进元素纳入教材;根据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优化完善

校企共建共享4本新型活页式系列教材、3本企业培训教材、1本典型案例教材;及时更新教材,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等先进元素纳入教材;根据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优化完善

校企共建共享4本新型活页式系列教材、2本企业培训教材、1本典型案例教材;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等纳入教材;根据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优化完善;系列教材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成6部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

3-2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载体、教学项目,开展模块化教学、成果导向教学、实战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推进模块化教学、成果导向教学、实战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立项1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学生取得国际上合组织比赛及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奖项1项以上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完成模块化教学、成果导向教学、实战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

总结模块化教学、成果导向教学、实战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立项1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在全国同类专业群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生取得国际上合组织比赛及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奖项1项以上

3-3充分利用专业虚拟仿真中心、智慧工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智慧”教学,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提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革考核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模块化、学分制实现因材施教、灵活培养

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提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革考核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模块化、学分制实现因材施教、灵活培养

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持续改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行业企业领先,信息化教学改革全国高职院校领先

3-4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诊断和持续改进

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学业评价标准,开发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学习成果标准,对课程开展诊断;实施课程考核性诊断,实施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和实时跟踪改进

总结课程考核性诊断,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施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和实时跟踪改进;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

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根据考核测评情况持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1师德引领,建设结构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聘请客座教授、大国工匠、产业教授各1人,引进博士1人;派出3名教师企业半年顶岗,全体教师企业顶岗满1个月;兼职教师授课量达占30%25%以上教师开展“1+X”证书培训

聘请客座教授、大国工匠、产业教授各1人,引进博士2人;在深度合作企业设立固定岗位,3名教师企业半年顶岗,全体教师企业顶岗满1个月;兼职教师授课量占30%30%以上教师开展“1+X”证书培训

聘请客座教授、大国工匠、产业教授各1人,引进博士1人;培育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顶岗半年教师数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授课量占30%35%以上教师开展1+X”证书培训

4-2引培结合,培育富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头人

产业带头人持续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新技术等参与教材开发编写;产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内带头人主持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

产业带头人持续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新技术等参与教材开发编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带头人持续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新技术等参与教材开发编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4-3校企合力,着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育卓越导师和智慧建造职教名师

持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教师取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至少1项;培育省级创新平台负责人1人,1名青年技能名师,1个名师工作室;85%以上教师考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获双师资格,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1

持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教师取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至少1项;1名青年技能名师,1个名师工作室,90%以上教师考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获双师资格

持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教师取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项以上;95%以上教师考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获双师资格;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1

4-4“请进来”、“走出去”,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选派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长短期出国访学;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国际高峰讲坛、学术会议、培训不少于10人次;为走出去企业开展专业培训

选派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长短期出国访学;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国际高峰讲坛、学术会议、培训不少于10人次;为走出去企业开展专业培训

选派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长短期出国访学;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国际高峰讲坛、学术会议、培训不少于10人次;为走出去企业开展专业培训

实践教学基地

5-1立足建筑业“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发展需要,建设开放共享可示范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建筑安全与装配式建筑体验式实训基地:升级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培训基地、建筑施工工种技能实训2个;建设智慧设计中心:建筑VR沉浸式体验室、建筑构件深化设计实训室、建筑装饰与表现实训室、智慧课堂等6实训室;建设智慧建筑管理系统:智慧建筑设计与系统集成实训室、智慧酒店实景管理系统;建设预制构件设计实训室1个;建成智能建筑教学展示基地;建设国家级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基地1

建设智慧建造“教学场”——智慧工地1个,联合企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6项;建设智慧建造“教学工场”——板类建筑构件流水线自动化生产线(校外)、梁柱类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流水化自动化生产线(校外),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8

建设智慧建筑检测中1个,开设绿色建筑检测方向课程;联合企业开发实训项目10

5-2探索混合所有制运营管理模式,全面实施“6S”管理,提升基地管理质量

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拆分、合并、建设,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反馈评价进行不断改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政校行企“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借鉴欧盟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专业实训基地策划设计、管理、运行、实训教学评价、仪器设备等精细化管理标准,全面实施“6S”管理质量监控,强化实施过程的检查、评估机制

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基于国家级职业技能岗位证书考核基地的运营模式

技术技能平台

6-1打造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深产学研合作;参与国标制定;立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项,研发关键技术或创新产品2项,注册国家专利2项,装配式建筑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上

继续完善国家级平台建设,加深产学研合作;参与国标制定;立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项,研发创新产品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国家级新型工法1项,注册国家专利2项,装配式建筑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上

继续完善国家级平台建设,加深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国标制定;立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项,研发关键技术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国家级新型工法1项,注册国家专利2项;装配式建筑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上,建设期内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到款总额50万以上

6-2打造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信息化建造的研究与应用

完善智慧建造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继续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设计与施工研究应用;在合作企业开展“互联网+”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多参与方协同工作新模式,BIM技术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20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375万元以

依托技术中心建设广泛承接“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设计与智慧施工项目;在合作企业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多参与方协同工作新模式,BIM技术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20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375万元以

承接“互联网+”境下的智慧设计与智慧施工项目;BIM术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金额20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375万元以上,建设期内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到款总额100万以上

6-3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承接美丽乡村省级示范项目,建设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创新平台

深化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自主承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至少5项;开发乡村设计系列产品4套,乡村振兴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上

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研究中心,自主承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至少5项,建成1个以上省级示范项目;开发乡村设计系列产品4套,乡村振兴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

建设期内,将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承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至5项,打造1个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齐鲁样板,建成1个以上省级示范项目;参与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中心,乡村振兴相关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合同额至少1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万元以

社会服务

7-1依托省级和国家级技术技能平台,全面开展高水平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服务

联合企业和高校立项应用技术研发课题累计12项,服务企业累计30次,培训从业人员累计1500人日;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对接建筑类企业累计6家,联合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累计6

联合企业和高校立项应用技术研发课题累计16项,服务企业累计40次,培训从业人员累计2000人日;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对接建筑类企业累计8家,联合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累计8

联合企业和高校立项应用性技术研发课题累计20项,服务企业累计50次,培训从业人员累计2500人日;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对接建筑类企业累计10家,联合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累计10

7-2面向建筑行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围绕智慧建造产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培训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装配式技术VR体验+实操训练培训,累计完成1500人日,到款额30; 开展1+X培训,累计完成1500人日,到款额30;开展紧缺人才技 术培训,累计完成3000人日,到款额60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装配式技术VR体验+实操训练培训,累计完成2000人日,到款额40; 开展1+X培训,累计完成2000人日,到款额40;开展紧缺人才技 术培训,累计完成4000人日,到款额80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装配式技术VR体验实操培训,累计完成2500人日,到款额50万元;开展1+ X培训,累计完成2500人日,到款额50元;开展紧缺人才技术培训,累计完成5000人日,到款额100万元

7-3服务乡村振兴战 略,开展涉农培训与服务,践行精准扶贫扶智扶志

开展乡村振兴及扶贫培训,累计完成相关培训1500人日,累积招收扶贫学生不少于30

开展乡村振兴及扶贫培训,累计完成相关培训2000人日,累积招收扶贫学生不少于40

开展乡村振兴及扶贫培训,累计完成相关培训2500人日,累积招收扶贫学生不少于50

国际交流与合作

8-1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开发国际化的专业标准与资源,推动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国际标准

引进建筑教育等认证体系,推进专业群对标国际范式的建设;持续实施“国际优质标准资源引进工程”,引进专业课程标准3项,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1项;将引进的国际职教资源持续进行本土化改造,嵌入专业教学

持续实施“国际优质标准资源引进工程”,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1项;将引进的国际职教资源持续进行本土化改造,嵌入专业教学

将引进的国际职教资源持续进行本土化改造,嵌入专业教学;与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家科技创新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引进建筑领域创新实用技术或产品

8-2加强双向交流,推进境外合作办学,招收来华留学,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搭建学生对外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赴境外研学、参赛、实习,开阔国际视野;推进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台方教师来校开展教育教学,选派学生赴台湾地区研修学习;筹备开发特色留学项目,完善留学生服务保障机制

开辟东南亚、非洲等地的留学生招生通道,拓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等新型建造技术方向的留学项目,招收留学生,开发技能提升类优质双语教材4

推进特色留学项目的建设,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实现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层次全面提升,培养来华留学50

8-3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协同“走出去”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人才输出能力

依托海外订单班,将国际化施工流程、技术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国际化水平;服务“走出去”企业,培训员工100人日;对接缅甸教育部等国外机构,筹备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海外职业教育机构

依托海外订单班,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提升学生海外工程实践能力;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海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境外技术技能培训200人日;服务“走出去”企业,培训员100人日;筹备在非洲建立建筑工程方向的“鲁班工坊”

依托海外订单班,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国际工程方向施工管理人才共计20人;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建立建筑工程方向的“鲁班工坊”,输出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及技能培训标准共5项;开展境外技术技能培训300人日,共计500日;服务“走出去”企业,培训员工100人日,共计500人日

创新创业教育

9-13-3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共享孵化基地,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双创平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育、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社团、协会等组织建设;选拔学生参加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开展双创竞赛研究、双创竞赛项目培育,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省赛获奖2项;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专利成果等,带领学生参与完成相关项目2项。

打造双创资源服务平台。开展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业项目引介、创业基金及创业政策等资源开发与服务、创业校友发展联盟建设等。

特色文化建设

10-1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工匠精神传承的高地

建立“533”开放式育人体系;完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建设工匠作品陈列馆、文化长廊等;企业标准进教材、职业要素进课堂、卓越品质进项目,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与特色活动,开展工匠大师进校园、技能大比武等活动;依托传承创新平台、名师工作室等,开展技艺传承,培育工匠精神。

.实施“卓越领航”示范工程,培育选树一批典型模范,深入挖掘榜样事迹;完善以“鲁班精神”为特色的工匠文化内涵建设,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

附件2

建筑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资金预算

建设内容

建筑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经费来源及预算

总计

各级财政投入

行业企业支持

学校自筹

金额(万元)

金额(万元)

金额(万元)

金额(万元)

总计

11143

3600

2495

504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73

76

97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410

245

165

教材与教法改革

378

191

187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083

525

558

实践教学基地

7593

2053

2000

3540

技术技能平台

428

190

195

43

社会服务

195

39

156

国际交流与合作

801

281

300

220

创新创业教育

60

60

特色文化建设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