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4-11-22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及《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

()“十一五期间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学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学院全体干部职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全面提升了综合办学水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0年底,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15286人,年招生规模5068人,高职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各教育类型协调健康发展。现有教职工1109人,其中专职教师761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57.4%,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200余人。新增船机制造与维修、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7个专业,专业总数达到59个,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学院固定资产7.8亿元,教学设备仪器总值1.6亿元。

2.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蛙式两栖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一系列高职教育理念,加大了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加强了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主体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化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一批科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培养了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中国技工院校优秀教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了8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教指委精品课程。十一五期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3%,毕业生70%以上在威海就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3万人,开展社会培训3万余人次。

3.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改革,整体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精细化管理年、校企合作年、学风建设年等活动促使学校管理又上新的水平;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实训楼、体育场、卫生所等项目的建设使校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后勤、财务、行政管理等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院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先后获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外派劳务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9栋学生公寓全部达到国家级标准化管理水平,档案馆被评为省特级档案室。

()基本经验

一是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在完成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迅速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学院紧紧抓住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重要机遇,促使学院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二是坚持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需求,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是坚持理念先行,注重内涵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升办学理念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重视理念探索和创新,用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在迅速做大并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加大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力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坚持特色发展,树立品牌示范。按照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并在2008年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成果展示会上推向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学院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还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突破。科研开发、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二是师资队伍素质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学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队伍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缺乏,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学院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活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改革,学院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学院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进一步巩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果,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一大批具有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2.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各种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在产业优化升级的压力下,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稳定就业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产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为本区域职工在岗与转岗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职能。

3.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逐年减少的现实,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压力

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后开始逐年下降,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山东省高考生源2013年将比2008年下降50%左右。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改革与发展的力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自身形象和吸引力,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深化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学院必须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山东省和威海市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调整振兴等规划,全面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人为本,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就业为己任,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寻求发展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彰显发展特色,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实现重大突破。

2、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的主题,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彰显特色,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模式。正确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与学院自身发展的统一。

(2)率先发展原则。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创先争优的超前意识,紧紧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在高职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办学实力等方面继续保持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创新发展原则。密切关注国内外高职改革与发展的动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的形式、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发展目标

2015年,学院要达到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目标。

1.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累计3万人以上。到2015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其中高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7万人左右,技工教育达到3000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达到5000人左右。

专栏1:学院十二五期间招生规模发展计划表单位:人

类型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十二五末

在校生

备注

高职教育

5050

5150

5250

5500

5500

17000左右

其中:对口招生

400

450

500

550

600

其中:五年制转段

450

450

500

550

550

五年制高职

200

300

300

300

技工教育

500

750

750

750

3000左右

成人教育

本科生

640

640

720

720

800

5000左右

专科生

960

960

1080

1080

1200

留学生

50

70

90

100

100

100以上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到2015年,专业总数达到70个左右,建设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以上,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5个以上,校级重点(特色)专业20个。形成国家、省级、学院三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和布局优化、梯次推进、均衡发展的专业格局,全面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到2015年,按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再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精品(优质)课程10门以上,具有省级水平的精品(优质)课程40门以上,校级精品(优质、网络)课程200门以上。建成省级以上优质课程群15个以上,校级优质课程群30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3个以上,校级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30个以上。建设虚拟实训示范课程20门以上。引进企业优质课程20门以上。建设省级以上优秀教材10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0部以上,引进企业优质教材10部以上,引进国外优质教材2部以上。完全实现一体化教学课程数量至少达到200门。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至少达到50%

  

专栏2: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课程、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表

专业总数

70个左右

校级优质教学资源库

30个以上

新增专业

10个左右

虚拟实训示范课程

20门以上

国家重点专业

10个以上

引进企业优质课程

20门以上

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15以上

建设省级以上优秀教材

10部以上

校级重点(特色)专业

20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30部以上

达国家级精品(优质)课程标准

10门以上

引进企业优质教材

10部以上

达省级精品(优质)课程标准

40门以上

引进国外优质教材

2部以上

校级精品(优质网络)课程标准

200门以上

完全实现一体化教学课程

200门以上

省级以上优质课程群

15个以上

实行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

50%

校级优质课程群

30个以上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

200门以上

省级以上优质教学资源库

3个以上

引进国外专业或证书课程

2门以上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服务经费收入达到500万元。每年争取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000万元。争取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立项达到50项以上,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达到15项以上。每年开展技术研发及咨询服务达到20项以上。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万人次以上。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年招生留学生100名以上,境外交流、实习实训的学生100名以上。

2.“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

——2015年,教师总数达到1250人,其中聘用兼职教师达到500人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达到专业课时总量的5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专任教师中的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达到50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总数30%以上,中级职称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创新机制,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以上,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5个以上,校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以上。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2个以上。创建省级大学生竞赛基地至少1个。

——将威海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实训中心,进一步提升其教育教学、培训、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

——2015年,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2亿元。馆藏图书达到145万册。

  

专栏3:学院十二五期间基本办学条件发展计划表

项目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教师总数()

1000

1050

1100

1160

1250

其中:外聘教师()

250

300

400

450

500

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235152

255152

285152

295152

320000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7510

20274

22187

23687

25187

图书(万册)

107

115

124

134

145

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

2033016

学生宿舍面积(平方米)

113714

123714

133714

143714

153714

  

3.体制与机制改革实现突破,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建设的要求,努力争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策环境,抓住发展机遇,增强办学活力,提升高职办学层次。

——巩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果,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创建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个以上,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型产学研基地)5个以上,校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型产学研基地)20个以上。争创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省级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1个以上。建设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专班10个以上。校企共建二级学院3个以上。

——创新技工教育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提升技工教育办学层次。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专栏4:学院十二五期间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表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2以上

校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型产学研基地)

20个以上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3个以上

争取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5个以上

省级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

1个以上

校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10个以上

校企合作专班

10个以上

校企共建设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2个以上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

3个以上

创建省级大学生竞赛基地

1个以上

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3个以上

论证筹建船舶工程学院

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型产学研基地)

5个以上

论证筹建海洋技术学院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学院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格局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提升传统专业,努力建好新办专业。适应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需求,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发挥机械电子等制造类专业优势,使工程技术、现代服务、海洋技术类等专业占专业总数80%以上。论证增设涉及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海产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技术、港口物流、家政服务、建筑设备技术等专业。论证筹建船舶工程学院和海洋技术学院,凸显学院海洋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通过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院系两级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发挥系级单位积极性的运行机制。

()创新校企共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年增加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体系。按照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要求,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主要内容,综合传统考试、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考核评价方式,构建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服务。建立鼓励政策和奖励制度,引导教师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社会开放各种教育与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和多类型的职业岗位培训。建设大学生科技开发创新与创业中心,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争取各类横向、纵向研究课题和项目。

四、重点举措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合作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活力,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实施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国家、省、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专业及其服务方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建设,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展开、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争创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抓手,继续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带动所有专业均衡、可持续发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精品(优质)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实施新专业建设计划。积极开发建设适应海洋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新兴专业,增加面向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逐渐使学院专业总体上覆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凸显海洋经济特色。十二五期间论证新上一批如海洋生物技术、港口物流等专业。

——实施传统专业提升计划。坚持着眼长远、整体稳定、主动适应、突出优势的原则,调整专业内涵和专业服务面向。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在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社会声誉等方面的优势,把那些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专业调强建优,形成骨干拳头专业。引导和扶持热就业冷招生的专业,调控冷就业热招生的专业;淘汰冷就业冷招生的专业。

——实施校企共建专业计划。按照四共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要同企业深度融合,按岗位需求,以能力为本位,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满足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加强专业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2011年底前,各专业要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诊断、分析等工作,充分发挥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诊断与评价的作用。

()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

——启动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在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中,着重探索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和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以校企共建专业为途径,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构建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校企合作专班办学规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开展好职业实践活动,使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将学校教学育人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论证、设置和建设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培训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和质量评价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扶持和奖励力度。制订支持和鼓励开展校企合作的办法,建立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专业教学团队和教师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制度。

()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和基础能力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布局,面向优势专业,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和学校在设备、师资、技术等方面的两种资源,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提升其为教学、实训、产品开发服务的基础能力。

——完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等,进一步完善由实验实训室、实训生产车间、生产性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构成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到创业能力训练以及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强化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新东方模具有限公司和松海大酒店等校内教学工厂的作用,扩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规模。到2015年校内教学工厂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人数达到300/天,教师顶岗锻炼达到50/天。探索实行专业实训基地开放的管理模式,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

()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具有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扎实推进以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分析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适应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认真做好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和岗位,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项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创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在有条件的专业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实施优质课程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课程开发,建设特色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骨干,建成一批优质课程群。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水准。

——实施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各个专业要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重点建设3个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搞好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的衔接,认真分解目标和任务,积极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实施质量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扎实地将我院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建立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发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设备、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围绕船舶工程、装备制造、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创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的目标。

——探索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争取与名牌大学网络资源整合衔接,共享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与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体系,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与市场完全对接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开展技能技术培训与鉴定。支持有条件的系部建立研发与培训机构。制定技术研发支持与激励办法,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利用创新工作室,探索建设大学生科技开发创新与创业中心,推动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与创业实践。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进一步明确技工教育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工学交替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技工教育的办学质量与层次。

——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技工教育与高职教育互通制度。到2015年,实现专业互通、师资互通、课程互通、实训互通、学籍互通等五通,争取所有全日制毕业生都要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扩展技工教育培训范围。开展在岗和转岗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与中职院校衔接合作,继续做好中职学校学生“2+2”“2+3”的联合培养工作。

——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威海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力度,发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发挥学院整体优势,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一条龙服务。

()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进口与出口渠道畅通

——根据国家高考改革政策,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技能考核、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体系,逐步建立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联合有关企业,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面向企业员工,共同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优化全日制招生结构。结合专业调整和专业规模,科学安排专业招生人数。结合各省生源情况,合理调整生源省份布局。加强技工教育招生工作,创新技工教育招生办法,扩大招生规模。

——做好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毕业生推荐工作。以稳定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加大对各系部就业工作的指导考核力度,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见面会,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相关的就业招聘会。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探索多种就业形式,鼓励自主创业、境外就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实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对口率、就业起薪显著提高,以就业推动招生,促进学院发展良性循环。

()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教,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每年接受国家、省安排的培训和学院自主培训的教师占教师总数30%以上,轮流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师中每年要有2人以上参加半年到1年的企业顶岗锻炼。

——加强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依托国家、省级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若干个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

——实施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3支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工作,到2015年,培养省级以上教学名师6人,行业或市级拔尖人才或技术能手3人以上。

——大力增强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能力,继续支持教师开展学历学位,特别是博士学历学位进修,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专业技术上的提升和发展。根据专业特点,改革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

——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切实加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公正、客观的学术评价机制。

()全面推进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实施灵魂教育工程。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三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突出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社会需要、就业导向,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

——实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工程。以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为思路,建立健全队伍的工作体系、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加强资助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建设。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和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提升学院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创建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引进国外专业或证书课程2门以上,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1个,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次以上,在我市国外友好城市中开设汉语课堂1所。

——做好聘请外籍教师工作与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的工作,使学院专任教师具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的人员比例达到25%以上。落实各系部外籍教师的聘请、服务、考核的责任。积极开展学生境外交流、实习实训、就业工作,扩大留学生招生国家范围和招生规模。

(十一)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

——加强学院基本建设。做好校园南区的规划与建设。建设船舶专业教学与实训中心等一批教学基础设施。适应办学需要规划建设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

——加大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理顺后勤资产关系。经营性项目实行归口和专业化管理。

——建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核算,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十二五期间筹集资金5.05亿元,其中专项投入2.3亿元。

  

专栏5:学院十二五期间年度专项预算表单位:万元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小计

课程建设

270

230

240

250

270

1260

师资建设

250

230

240

270

300

1290

设备投入

1300

610

1400

1700

1800

6810

内涵建设

80

80

60

60

60

340

基础设施

6000

2900

2000

1200

1200

13300

合计

7900

4050

3940

3480

3630

23000

  

(十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设优良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环境。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能,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改造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新建招生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等系统。更新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系统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建设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大力推进文献资源、技术支撑平台、人文环境等建设,实现纸本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良性信息资源结构。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新增数据库10个,馆际合作共享数据库15个以上。

——加强档案工作,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服务水平。

2015年,建成融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生活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十三)探索建设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民主建设,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校务公开,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抓好教育维权工作,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把法制教育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晰院系两级管理职责,加强学院宏观管理调控,适度下移管理重心,激发系级单位的活力,使系部由单纯的教学单位逐步成为在人、财、物配置和使用上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办学单位。科学合理制定学院各职能处室的管理职责。

——建立与完善年度部门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科学、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出台基于量化考核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聘任条件,将教职工的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及个人贡献紧密联系,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

(十四)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长治久安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师生为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努力形成学院主体负责,领导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督促检查,各部门认真负责、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学院的安全稳定。

——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网络。搞好学校周边的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加强技防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工作的科技水平。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

(十五)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健全学院党组织,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委等群团组织和离退休老干部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关心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建设等为重点实现校企精神文化对接,汲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度,强化严谨、诚信、守纪、合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以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将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企业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共融,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五、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要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规划。要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责任感,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成立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机构,统筹领导和组织规划的实施,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系部)要建立保证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制定专项规划、系部规划,实施学院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

()制定各专项规划和系部规划

1.招生与就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招生就业办)

2.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教务处);

3.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教务处、政工处)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实训中心)

5.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现代教育中心)

6.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科研处);

7.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科研处、实训中心)

8.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学生处、基础部)

9.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教务处、技工部)

10.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政工处)

11.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合作改革与发展(责任部门:成教部、办公室)

12.后勤保障与基本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总务处、基建处、财务处、图书馆)

13.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规划(责任部门:保卫处)

14.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与发展规划(责任部门:政工处、学生处)

各系部要在认真落实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好本系部的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建立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各部门(系部)要按照本规划,制定好各专项规划、各系部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将各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与学院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分解落实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协同推进,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细化工作方案,做到责任到人,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

建立完善学院行政督查制度。学院办公室负责督查各专项规划、各系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负责将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分解到相关行政处室。负责按时限要求督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调研活动,提出改进工作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建立健全学院考核评价机制。成立以政工处、教学督导室为主的工作业绩考核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学院规划实施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步骤,加强对学院规划、各专项规划、各系部规划的实施情况的考核。

()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校园网络十二五事业发展信息公开系统。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整合网络平台资源,完善网上办公系统,发挥监督职能。及时反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总结实施工作经验,对实施不力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推动规划的实施,对实施工作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各行政处室、各系部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报告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提高规划的实施效益。确保规划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