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市技术学院2015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5-02-20

2015年是全面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的开局之年。2015年学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共威海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创学院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

一、认真做好学院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学院章程制定工作

规划编制立足学院办学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十二五时期学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扎实做好学院十三五改革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搞好调研论证,为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坚持发展与改革并重,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统筹兼顾,与国家和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搞好衔接,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努力做到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明晰工作职责,明确进度要求,督导工作推进。201510月完成规划初稿,20163月完成规划终稿。

稳步推进学院章程制定工作,六月底之前完成章程核准稿并报教育厅核准。以制定学院章程为契机,加强学院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推进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学院治理能力。通过章程建设,明确学院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学院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学院治理的法治化。加强对章程制定工作的宣传教育,使章程制定的过程成为学院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过程。以章程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梳理学院教学行政管理各项职权,以管理高效、服务优良为目标,合理配置处室、系部职责,建立权责明晰、权责对等、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为原则,加强专业建设,重点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继续做好中高职衔接三二连读、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培养试点、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横向联合培养试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以及与烟台机械工程学校和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两所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与有关合作院校、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搞好衔接,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制定近三年新增、调整、停招、撤销专业的计划,根据我院教育教学资源合理规划专业规模,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以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培育校级特色专业,遴选其中1个推报省级特色专业。做好机械设计与制造省级品牌专业群的建设和迎接验收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评估验收。继续推行云空间建设试点,2015年试点空间数量扩大到5000个。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继续完善已立项的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升级改造64门省级精品课程,做好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育1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并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指标高质量的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各类校级技能竞赛20次。积极参加各项院外技能大赛,争取比赛成绩获得新突破。继续做好教材建设,完成已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新模式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加强与企业合作,继续做好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院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保证实训课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推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本年度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达到55%以上。

以名师团队培养选拔和教师业务培训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做好下一聘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管理和考核,创建4个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继续抓好教师业务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境外培训10人次左右,参加国内师资培训150人次,参加假期教师培训80人次,参加企业顶岗实践150人次。

做好实训条件建设,按计划完成年度实训条件建设任务。完成机械设计与制造省级品牌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任务,达到省教育厅验收标准。按照省市有关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要求,利用我院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将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综合、开放、共享的学生实训中心、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严格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业务指标。学生顶岗率达99%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5%以上,参加高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覆盖面达5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5%以上。

以教学质量评价为主线,做好教学督导,重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分析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继续开展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跟踪调查,完成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测量评估报告。

三、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工作跨越式发展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原则,探索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工作新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调整完善学院相关制度,调动系部、教师参与产学研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工作氛围。

鼓励系部新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机构和专业技术学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带头人作用,带动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鼓励教职员工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

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搭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新平台,推进订单培养、专班教育、双主体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实现新突破。重点加强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威高集团、三角集团、家家悦集团等省内外知名骨干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论证、建设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及培训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和质量评价等工作,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建或通过其他形式合作的企业稳定在200个以上。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学校提供入驻条件,企业携带资金、设备、产品、技术,把企业引进学校,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主动深入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造和产品升级等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以真诚的服务获取企业的支持和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以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深度横向课题研究。主动沟通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纵向课题,提升项目层次。立项课题不少于15项,结题科研课题不少于10项。全年横向课题经费50万元,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收入100万元。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实习实训,努力创效创收,服务学院长远发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支持发展有活力的校办企业、加快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等多种途径创效创收,持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山东省就业创业培训省级项目定点机构、威海市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定点培训机构的作用,校企、校校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全年完成各类培训5000人次,合计24000人时;完成技能鉴定13000人次。全年完成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收入280万元。

利用成人教育办学资源,校企、校校合作办学,完成成人学历教育招生1200人,完成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1000人次;完成国家级考试10000人次。力争实现上交学院纯收入80万元,比上年增长33.3%

开展多形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和教学科研合作,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继续加大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国(境)外交流学生30名以上。

四、全力做好招生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

专业策划、精心设计,利用不同的载体、平台、媒介,立体化多层次宣传推介学院,树立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形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系统做好招生宣传方案,用好用足宣传手段,建成全面、立体、正向、经济的招生宣传网络。

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强校际、校企合作,逐步建立稳定、科学、务实的招生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单独招生、对口招生、技工招生、三二连读转段升学等形式的招生工作,探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招生招工相结合等招生方式,建立完善的多元录取招生体系。广泛调研论证,合理设置招生计划。完善考核制度,加强招生工作考核,确保一志愿上线率、招生计划完成率100%,生源类别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15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生5100人,其中,高职大专计划招生4600人,技工教育计划招生500人。

完善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的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力度,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实现充分就业。鼓励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抓好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适应能力为重点内容的的毕业生就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督导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和质量。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5%,正式就业率不低于80%,正式签约率不低于50%,合作企业初次就业率不低于30%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扶持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在威海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在校生创业人数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2%,创业孵化基地进驻团队不低于10家。培养10名校园创业之星。落实创业导师聘任工作,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推进系部创新工作室建设,每个系部建成1-2个与专业相联系的创新工作室。

五、努力开拓学生工作和平安校园建设新局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重大节庆活动、入团仪式、讲座、报告会等为载体,举办我为价值观代言”“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实践的全程管理,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爱心+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继续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努力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启航讲坛、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展示月等,深入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质的学术、科技、文体等活动。抓住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进社团、进公寓活动。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组织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继续丰富学风建设内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自主规划学业,积极参加专业知识比赛和职业技能竞赛;倡导文明修身、健康成长的理念,继续开展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实行校园环境网格化管理,组织全体学生志愿参与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形成崇尚文明、人文和谐的校园风貌。

探索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新模式,按照有利于学生工作队伍和谐稳定、有利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利于学院减员增效的思路,探索建立适合学院工作实际的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办好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辅导员培训班和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营造辅导员岗位建功、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创新学生工作特色,新建1-3个学生工作特色基地。

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工作原则,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科学的应急反应和处理机制。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实训安全、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六、提高管理效能和后勤保障服务水平

继续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综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重点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和考核评价,改进对重点服务领域和岗位的测评工作。10月底前完成考核办法的修订工作。

推进人事管理改革,提高系部人员聘用自主权,形成更加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机制。6月底前出台系部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做好第三聘期教职工聘期岗位考核准备工作10月底前提出第三聘期岗位考核的初步方案。

加大工作督导检查力度,科学分解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全过程督查,保证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维护师生利益和校园和谐稳定。严格合同管理,坚持合同审查备案制度,切实维护学院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管理,改善文风会风,确保政令畅通,保障学院行政管理高效有序运行。

积极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质量。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食堂运营管理考评机制,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学生食堂卫生达标,饭菜价格稳定,学生普遍满意。办好教职工食堂,解决教职工就餐问题。以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挂牌为契机,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水电费用同比分别降低1%以上。加强学院卫生所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年无医疗事故,师生满意度90%以上。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目标考核管理,提升物业保洁水平。制订办公用品供应管理办法,办公用品费用同比节减5%以上。

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高校财务制度和有关规定,细化财务核算。规范收费管理,加大收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学费收缴率保持在99%以上。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效率。

制定校办企业管理办法,建立校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校办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校办企业创收创效、服务学院发展的能力。妥善解决历史遗留校产问题和对外合同纠纷,维护学院合法权益。

完成校园南区工程的配套完善工作,优化教学生活环境。做好完工工程的综合竣工验收工作。科学组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改造、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图书馆建设,打造校园学习中心、区域文献资源中心,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计划采购图书4.8万册、期刊500种。新增1个建筑类数据库和1个通用数据库。

建设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提高行政办公、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统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共享。与哈工大(威海)合作研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争取11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重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做好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项目工作,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七、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对照整改方案和清单,对整改事项进行销号管理,定期调度,确保整改事项全部及时得到落实。以整改落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强化教育和监督检查,营造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氛围。严格公务接待,坚决杜绝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推进公车改革。

加强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拓展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公开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重大信息,以及招生考试、财务收费、招投标信息、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发放、教职工考核与评先选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师生关切的信息,保障师生的知情权,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监督,提高学院办学活动透明化程度,提升学院形象和公信力。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制度,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议事决策机制。

进一步创新党建工作,强化党建工作考核,全面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抓好微型党课和联系班级工作,每个党支部联系1个班级,全年开展微型党课教育不少于200课次。修订《学生党员发展细则》,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年内发展党员120名。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举办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用好山东干部学习平台,确保每位科级以上干部参学不少于8学分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修订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进一步抓好各总支、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全院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利用党校培训、支部大会、党课、道德讲堂以及各类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全年组织11道德讲堂讲座,组织开展第二届文化宣传月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干部职工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弘扬和培育,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团结一心、乐于奉献的干事创业氛围。继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评选10名师德标兵,树立楷模和典范,引导广大教师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者、道德的示范者,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续做好思想政治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和立项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课程改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站,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校报建设,加大校外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在省市以上校外媒体上广泛宣传学院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学院形象,扩大学院影响力。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创建威海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认真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以及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学院建设和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开好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做好职工查体、困难救助、医疗保险等各项服务,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和老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