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市技术学院2017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8-09-13

2017年,学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和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统筹推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优质校创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全力实施优质高职创建工程,营建产教融合的共赢校园

1.继续推进产教融合。定不移地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开门办学、合作办学,把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深入融入学生、企业、社会的共同需求上来。

主动对接区市。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与区市进一步深化对接,增强合作实效。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广大师生到区市、社区、企业,了解威海、熟悉威海、热爱威海。主动沟通,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与学院建设发展相关的各类活动。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力争取得更好成效。

积极对接市直部门。与市直部门加强沟通联系,找到对接点,寻求合作的空间,共建合作机构,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全面启动与市经信委共建的机器人开发中心、与市中小企业局共建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与市商务局共建的跨境电商服务基地、与市科技局共建的船舶实用技术研究院、与市教育局共建的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基地、与市技监局共建的国家级检测中心、与驻威部队共建的国防教育学院、与市文化局共建的非遗文化传播中心等合作项目。

2.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广泛对接企业,深耕重点企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推进二级学院建设。主动联系企业,推进开放办学,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开展多种所有制办学。开展海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以海大学院为模板,建立多形式、多类别的二级学院。继续完善威海建设集团建筑学院、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建设,积极推进万斯达学院、新北洋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建设,以二级学院为载体,推动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新增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继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化,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实习带动就业。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通过举办订单班、冠名班以及1+1+1三段培养等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职业接轨、学生与岗位接轨、实习与就业接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社会适应度,扩大学生就业渠道。

提高本地就业率。严格落实实习管理规定,继续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推进实习就业联动,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就业工作。开展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前期考察工作,优化实习条件,提高实习质量,实现实习就业有效衔接。以诚信意识、忠诚意识、敬业精神为核心内容,开展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忠于企业、耐住寂寞、学会坚持的就业发展观念,沉淀自己,厚积薄发。组织毕业生就业招聘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率。确保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5%,正式就业率不低于80%,合作企业初次就业率不低于30%,本地就业率稳步提高。继续开展以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完成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推进集团化办学。巩固威海船舶职教集团办学成效,深化合作内涵。积极沟通有关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牵头组建成立威海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好学院在威海市职业教育领域的龙头作为,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合作发展,争取市教育局的支持,牵头成立威海市职业教育联盟,为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互聘、管理交流、贯通培养、学生竞赛等搭建良好平台。参与举办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

3.科学调整专业布局。立足服务威海产业发展,深入企业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平衡、兼顾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新增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要求、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合并专业内涵相近、核心课程基本相同或专业口径过窄的专业,合理压缩专业规模,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集中资源,打造亮点,培育特色,树立专业经营理念,组建专业团队,做好专业开发、建设和专业品牌的塑造。支持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等4个优质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同时,安排同样的经费支持其他系按照优质校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每个系选择并重点打造1个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群)。

4.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工学交替、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教赛融合,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健全完善教学标准,积极推行双证制,把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融入教学中,服务专业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启动学分制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威海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威海职业学院选课管理办法》等学分制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管理,探索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重点做好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期选课工作,丰富选课形式和途径,提高网络选课比例。

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以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按照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构建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持续推进课程改革。重点专业全部实行教学、实训一体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压缩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积极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学业基础和职业技能培养需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自主开发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校本讲义、教材。立项建设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有关学校对接调研论证,启动威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筹建工作。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召开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依托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展示月、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开展主题多样的评选活动,选树一批最美学生、技术能手、实习标兵、就业榜样、创业先锋、十佳明星等,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奋发进取、奋斗成才。改革劳动课,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支持学生成立小微公司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实施助困阳光计划,加强学生资助服务工作。实施心理幸福计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博雅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会做人。成立国防教育学院,建设山东省高校首个大学生预备役连队,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之路。完成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7.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出重点,补齐短板,以实用技术研究为主,以产学研结合为主,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加强与重点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共享共有高水平科研人才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博士、硕士和科研带头人等科研骨干作用,密切与高层次人才民间组织的联系,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活动,促进科研人才交流互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科研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顶岗实用、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成立院、系两级学生创新团队,举办科技节和科技实践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搭建科技研发平台。论证建设实用技术研究院,以研究院为载体加强与市级各类科研机构共建共享,深化与驻威高校、重点企业的合作;以实训中心和实习企业为载体,推动科研成果实用化、实用技术产品化。继续推进海洋食品全程供应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芳香植物产品开发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级海洋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二期建设,申请再建设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学报编辑工作,出版《威海职业教育》学术版4期。

积极争取课题和项目。与威高集团、新北洋等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强合作,争取合作项目;与市科技局、专利局对接沟通,争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密切关注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引进各类纵向课题和项目。申报立项市级以上课题10项左右,申报专利2-3项,立项校企合作横向技术研发服务课题20项。

改进教改科研水平评价评分体系,将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工作的重点转向实践型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性技术项目、技术性服务项目上来,切实扭转单纯以论文评价学术水平的导向。探索建立将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交流材料、展示材料、作品等作为学术成果的学术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1. 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做大做强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民族复兴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完成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等培训不少于2000.天。延伸思政基地培训领域,提高培训工作覆盖面,争取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支持,建设全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利用威海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全域旅游培训基地。与海洋渔业局开展合作,共建休闲渔业培训基地。发挥各系专业培训资源优势,启动一系、一品牌、一基地建设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培训格局。挖掘校内资源,广揽校外人才,引进培养并举,组建培训师资库,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名师团队。完善培训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培训费管理。推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编写培训讲义20门、培训教材1门,开发数字化培训课程20门。依托威海市老年大学分校、威海终身学习网、威海市企业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的二级学院等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完成威海市委办局培训1400人,完成行业企业培训4000人,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600人。稳定成人学历教育规模,规范办学程序,加强威职专科和电大学历教育。

    利用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资源优势,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工作。完成金蓝领培训、国家级和省级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各类培训30000人时,完成技能鉴定18000人次。

    9.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团队引领带动作用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培育1-3名院级教学名师和1-3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遴选推报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完善和提升四级培训体系,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组织的国内师资培训150人次,参加假期教师培训200人次。实行专业教师每两个聘期参加一次半年以上连续顶岗锻炼的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本年度安排教师企业顶岗实践150人次。

    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做好新教师的招录工作,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思路,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展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项目,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科研能力等综合实力。成立师资发展中心,构建业务学习、交流、和演示探讨活动的教师业务培养平台。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兼职教师聘用水平。争取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1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开展功德心教育、同理心教育、师德标兵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教师节宣誓等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10. 认真做好招生工作。适应山东省成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政策要求,认真研专业+学校志愿填报模式和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改革要求,严格落实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各项要求,规范做好招生录取工作。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多元录取、提高质量为总原则,科学论证,合理设置招生专业计划;统筹兼顾,构建立体多元的宣传格局,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加大招生工作统筹管理和考核力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确保报到率不低于90%2017年,招收全日制学生5000人。其中省内单招1000人,省内统招3600人,省外统招400人。加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技师学院联合培养、校企合作专班等特色招生工作,优化生源结构。主动联系省内各地的体校、艺校,做好文体特长生招生工作。

11.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着力构建以统一数据平台为基础的一体化智能校园,启动智能校园建设一期项目,包括数据中心、状态数据采集与校情分析系统、实习与实训管理系统、教务考勤系统、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综合电子支付服务平台、移动应用系统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建筑工程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智慧旅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12.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工程,选派10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境)参加学习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邀请国外知名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举办知识讲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乌克兰马卡洛夫船舶大学合作共建焊接技术中心,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化妆品技术专业专班,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韩国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在韩国的知名度。开拓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专业研修和中国文化交流工作。依托威海市人社局与韩国中韩文化经济友好协会,三方合作设立中韩职业教育合作中心。实施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选送学生赴韩国高校留学深造,持续做好 “国际订单教育项目,开拓与韩国白石大学空乘专业专升本合作项目。选送学生赴台湾友好学校交流学习,赴新西兰商学校和乌克兰马卡洛夫船舶大学留学深造。

二、大力加强教学资源条件建设,营建宜学宜教的学习家园

13.提升完善实训条件。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大力提升实训设施建设水平。按照每个系都有亮点、都有闪光点的要求,充分调研论证,统筹规划实训室建设,将所有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化,整合资源,注重实效,打造亮点工程。全面启动威海现代食品研究院、校园标准化超市、智慧旅游实训室、标准化琴房、电子商务中心、五大员实训中心、新闻中心、艺术楼改造以及标准日餐、西餐、韩餐厅等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坚持实训与生产结合、教室和车间结合,开展打墙运动,按照真实项目、真实产品、真实流程、真实场景、真实管理的设计标准进行实训室建设和改造,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出产品、出商品,形成特色品牌。

14.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接双岛湾整体建设规划,坚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学院整体风格相统一,以威海市公共实训中心与创新创业中心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校园南区建设。与代建公司共同做好威海市公共实训中心与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启动中心配套学员公寓、校史馆、国学教育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校园电网升级工程,全面升级改造学院变配电系统,实现双路保障、安全运行。实施供暖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供热效果。实施校园光亮工程,完善照明设施,加大照明密度,方便师生生活。实施中水入校工程,弘扬生态理念,减少资金支出,保证绿化用水。全面启动南区新建体育场、文体活动中心空调改造、校园人工湖护栏安装、消防设施改造、留学生公寓改造、办公室改造、行政楼增设电梯以及校产、服务社用房改造等基础建设和改造项目。

15.努力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校产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建成各类校产设施购、存、用状态的信息平台。探索学生食堂运营管理新机制,提高饭菜质量,稳定饭菜价格。加强日常办公用品管理,依法依规集中招标采购,严格实行定额供应。应用物资采购供应ERP信息系统,实行物资供应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维修工程项目化管理,鼓励学生小微公司承接项目,做好日常维修维护,确保教育教学正常开展。加强学院门诊部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与中心医院、初村医院对接建立医疗急救绿色通道。

16.大力建设平安校园。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完善安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校园围墙,实现校园封闭式管理。改造校园技防系统,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突出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和安全生产四项工作重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17.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和分析,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制度,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全面统筹校内经营性校产资源,搭建学生创业平台。积极开发校园市场,开发学生创业经营项目,统筹学生小微公司运营,为学生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实践提供载体。对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集聚社会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多方筹措各种创业资金,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支持政策,鼓励支持系部师生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18.加强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提供优质图书资源服务为根本,做好纸质图书、数字资源、音像制品等文献资源建设;以提升休闲服务功能为重点,优化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备,改造建设音像视听欣赏室,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创意、创新、创业的学习研讨空间。加强系部沟通,指导系部做好小型图书馆建设。持续开展资源开放活动,面向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社区读者服务。

加强档案工作。组织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强化档案意识、痕迹意识,做好教学、科研、学生、行政、基建等重要会议、重要决策、重要活动、重要工作、重要项目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强化档案工作培训,加强系部、处室档案管理,积极推进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升档案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档案自查材料,力争顺利通过档案科学化管理检查验收。

三、着力开展校园环境美化工程,营建海风水韵的文化校园

19.全面优化校容校貌。实施校园绿化工程,重点区域上档升级,其他区域补栽填空,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结合、景园交错。实施校园美化工程,重新命名楼宇、道路、花园、水面,对路牌、楼层和门牌指示行统一规范的再设计,更新学院现有VI识别系统,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品味。实施校园景观升级工程,升级完善校园景观,建设园林化精美校园。实施校园净化工程,集中开展迎新卫生周迎春卫生周全院卫生大扫除,全面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划分校园卫生区,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级,强化考核评比,做好校园日常保洁。

20.实施育人环境改造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对各教学楼所进行人文化改造,升级改造硬件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入企业、行业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的育人环境。启动一系一品建设工程,鼓励每系部、处室营造具有部门特色的文化环境。

21.实施核心价值凝练工程、历史文化传承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精品文化活动推进工程、专业文化提升工程、职场文化营造工程、文化交流深化工程等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全面引入工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创设通识化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和熔铸匠心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文化整体育人功能。

四、努力推进管理运行制度改革,营建锐意发展的示范校园

22.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队伍,出台实施方案,启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主线,论证开发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报到入学、学业管理、实习实训、毕业就业、毕业后跟踪反馈等前后贯穿的一条线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常规教学质量管理,落实各项教学业务指标,使学生的顶岗率达99%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6%,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

23.优化考核管理机制。按照常规性工作、指令性工作、创新性工作三个层面,建立工作管理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常规性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按照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的要求,全面提升管理运行水平;不断强化对重点工作的领导能力,统筹安排年度重要工作项目,设计重点工作指令性工作计划,逐一立项开展督查督办;鼓励开展管理创新,积极支持各部门创新思路、优化路径、改进管理,争做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模范。全面组织开展树标杆、学先进的管理提升行动,每个部门、每个专业都要精选一个优秀高校或专业,查找不足、提出学习发展任务,开展学习和提升活动。

24.改进经费预算管理。实行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办法,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采购项目等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编制滚动预算,根据年度工作实际,逐次编制年度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管理,实行系部经费预算项目化、明细化,大额投资必须充分论证,避免投资随意性。严格过程管理,实训条件建设、基建改造项目等所有投资严格实行项目化,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建设标准,责任到人。严格招投标和合同管理,所有基建工程、大宗物品采购必须公开招标,系部处室对外签定合同必须严格审批。严格资产管理,成立结算中心,逐步收回未经财政集中招标以及合同到期的资产,对校内所有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审计管理,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坚决杜绝无人负责、无人担责的现象。

25.完善人事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用人制度、评价考核、绩效分配等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分类设岗、分类评价为目标,构建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岗位评价办法。根据工作实际灵活调整机构设置,成立临时机构,设立兼职岗位,安排专项绩效,鼓励吸引教师兼职从事学生管理、科研服务、校企合作、行政管理等工作。推进绩效考核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分出名次,拉开差距,强化重点工作,奖励创新工作,激发系部、处室创新发展活力。

25.推进依法依规治校。依法成立学院理事会。健全决策机制,成立招投标委员会、绩效考核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把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严格遵守。健全制度规范,依据《威海职业学院章程》,全面梳理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建立制度执行督导检查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制度落实。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信息公开,以公开监督保障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制度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五、戮力抓好巡察整改工作,营建守规遵纪的和谐校园

26.抓好市委巡察整改落实工作。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根据巡察整改要求,建立健全加强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和措施;大力抓好班子成员的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清正廉洁好的五好领导班子;认真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切实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体讨论决定学院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继续抓好基层党建和日常党务工作,继续抓好五个一联系班级工作,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27.开好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召开学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班子和首届纪委班子。全面总结学院改革发展的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规划,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全面落实好党委管党治党责任,打造政治素质高、治校能力强、思想作风正的领导集体,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28.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全面推行干部轮岗,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的配置,加强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根据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优质校建设和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建设,继续举办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2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化作风建设,从严落实问责措施,加强监督制约和廉政教育,营造风清环境。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资金的审计监督,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操作程序,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财经规范管理。

30.加强群团建设。坚持依靠师生员工办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支持群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学院改革发展